关灯
护眼
字体:

东海石头街一个即将消失的海丝地名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则名,作为水神的玄天上帝,也曾用来祭海。

    多数人考证后认为,北宋至南宋前期,祭海祈风都是在法石的真武庙内举行的。直至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在泉州城南的“笋江、巽水二流之汇,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建起了天后宫,祭海的主祭对象,才被妈祖宫代替。

    真武庙的周围,有着数株巨大的古榕树,其大遮天蔽日,夏日来时,凉风徐徐,有许多附近的乡民都跑到这里来休闲纳凉,一时间,人声沸扬,谈笑风生。自古,有寺必有榕,从这些巨大的古榕树中,多少能见证真武庙那段悠久的传奇历史。

    和所有闽南古寺庙一样,真武殿为砖、石、木、瓦结构,面阔三间、三进深,中间有天井。大门上挂有“真武圣殿”四个大字,殿柱上有清道光进士翰林庄俊元撰写的对联:脱紫帽于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抛罗裳于海角亦跣足以立北朝。殿中奉祀真武大帝,披发仗剑,铣足踏着龟蛇。神龛上有一个巨匾“掌握玄机”系乾隆年间提督马负书所书。

    转入后山立于庙宇上方,但见榕荫蔽日,清凉无比。真武庙的屋顶在榕荫树下,飞瓦流脊,原本是红砖红瓦的结构,后经百年风雨的侵蚀,青苔漫长,在原本红色的屋瓦上,浸染成黑灰斑剥的历史,只有侧面墙壁上的红砖依旧,娇艳无比。

    千年的真武庙,正如一个传说。虽然,他没有泉州其它古寺古庙那么大的规模,却因地理位置独特,记录了泉州一段海丝历史,更是中国与世界海丝之路的证明。那一块吞海石,就是数千年来海上水手的祈望——就算海波千里,我们也有吞海壮志!

    5。石头街与海印寺

    在石头街的东侧,有一座山叫宝觉山,山上有一座寺叫海印寺。它始建于宋代,初名“海印室”清代及民国重修,又于1985年重建。海印寺的由来有两个传说:

    一是,从前有个和尚在此建造一所修炼的石室。每到月中,他便站在山上观望,但见一轮明月印在大海之上,故而称之为“海印室”由此说来“海印室”后来扩建成“海印寺”不管规模大小,这“室”与“寺”之间,若论文雅,当以“海印室”更佳。

    泉州地区的信仰相对厚重,从某种角度上讲,他们信奉神仙更甚于高雅风趣。故另一个传说说道,这是东海龙王御赐的庙宇宝地。当年,海龙王亲自登岸,带着他的宝印上山,并在这片宝地上,盖了一个大印。所以,这地方建寺之后,就有了海印寺之名。

    宝觉山并不高,倘若立于山上,在没有现代群楼遮掩的往昔,可以看海观船,放眼之下,几乎一览无余,整个石头街就在对面的山脚下。若在往昔,星星闪烁之时,可以看到某家的窗口,透出了昏黄暗弱的光。故此,明月印海,实在玄妙之极。

    由一排石阶往上,便是海印寺的前殿。上面有梁披云题写的“海印寺”三个金色大字。门前有两个青石平雕罗汉,门上两侧各有一副对联:“江中舟楫频来往,海上云山半有无”以及“海日三山观自在,印潭一月色皆空”可见,所谓的“海印”并非海龙王盖有的玉章,而是“明月印海,秋梦临窗”的自然美景。

    再往后走是大雄宝殿,殿上有弘一法师的对联:“海会华岩弘宣十愿;印心净土同上九莲”顺着两边的石阶继续往上行走,则是“大海潮音”和“住大慈悲”之处。这里,敬奉着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立于台前,可以观海望潮,听风品月。若非眼前一片新开发的群楼遮挡,晋江入海口的无限风景,必定是一览无余的。

    由观音殿自东侧行走,便可通向后院,而在西廊之上有宝觉院,这里曾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讲学堂。及到东厢之外,还有一个朱子祠,是后人奉祀朱子之所。山之高处,有座“天风海涛”楼,上有朱熹所题的匾额。及宋末,还有蒲寿庚于此建造的望海楼。

    相传,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大旱,出于诚心一片,寺主持僧建坛求雨。然老天爷不作美,依旧一滴不下。即使主持倍受嘲讽,心痛难忍,遂筑柴为塔,自焚于其中。后来,乡人感念其贤德,遂将骨灰塑成佛像奉祀,后人谓之为醒世佛。民国初年,介净法师从广州来此寺住持,扩建了寺宇,重新兴建海印寺。法师卒后,葬于寺西。

    海印寺中现有两株数百年的古榕,且有古木数株。古榕以右边一株为长,正是夏日之时,鸟声清脆,榕荫清凉。再往上行走,是海印寺的最上最后面,那里有一座新建的藏经阁,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立于广场一角观望,别是一番闽南古建筑的风味。

    6。石头街与文兴宫

    在那一片被拆迁的空地里,留下一座孤单的庙宇。四围,是一片拆迁后被推为平地的黄土和瓦砾——文兴宫,就在这片平地之中。文兴宫又叫文兴三王府,俗称“阿爷宫”祀奉着保生大帝。它始建于宋末(公元1127年),迄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是继泉州花巷花桥宫之后,又一个祭拜保生大帝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宫宇之一。

    早先,从文兴码头一路上来,就是古石头街。从石头街再往里走,就是三王府,过了三王府,就是文兴宫。而在文兴宫之前的那一片空地之右,就是沉船古迹。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兴旺发达,具有1500年历史的后渚港,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而法石作为其重镇之一,有着享誉千年的名气,石头街这一带,在泉州可谓家喻户晓。

    从外表上看,文兴宫与闽南的古大厝没有多少区别。整体依旧是砖、石、木、瓦结构。文兴宫大殿的最前端正中,奉祀“雷、萧、温”三府王爷神像。大殿内二侧石柱有对联:“察往生杀灵周万变,祸淫福善法奉三兴”宫中的文物以石柱和木雕构件为主,其中雕刻造型各异,花鸟人物神态闲奇,制作工艺堪称精湛。

    在文兴宫的对面,过了沿海大通道于晋江北侧,就是文兴码头。由于长年泥沙淤积,涨潮时,这里水波荡漾,一片碧浪;退潮时,这里只剩中间一条细细的江水,两边都是滩涂。一条海船搁浅在海滩上,与后面高大的群楼相映,极不匹配。

    泉州先人东渡台湾海峡,航行于东南亚诸海之间,为了祈求航行顺利、平安到达,并保佑他们生意兴隆、阖家安康。在每次出海行船之前,都会到三王府祈祷,或载上香火、神像,在海上一路小心供奉,直至平安到达目的地为止,事实上,这又是一种海神。

    三百多年以前,文兴宫的三王府就有“放王船”的习俗。他们用杉木建造成一艘七彩的王船,其长有丈余的,也有二丈余的,都按船只的比例构建,和真船一样。王船建成之后,将王爷的神像、旗牌,香烛、供品以及家具、禽畜,一起安放在船上,择良时吉日,招集远近乡民,欢送入海。之后,任其在海上遨游巡狩,意为驱瘟除魔,保众生平安。

    在海上自由巡狩的王船,多数会顺流飘到台湾,因此,王爷的信仰随之传到台湾及世界各地。现今,台湾、金门所奉祀的王爷宫有数百座之多,香火大多是从文兴宫敬献的神船上分炉的,文兴宫是台湾王爷信仰的发祥地,也是神船遨游江海习俗的传播地。

    王船停泊之处,当地民众视为吉利之事,意示远方神明前来庇佑地方安康。而当地居民会将神像和信物迎回,建宫庙奉祀,彰显两岸一家的香火传承!

    7。石头街与天妃宫

    天妃宫祀奉妈祖娘娘,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海法石石头街的东段,在晋江江边美山渡头的正对面。美山天妃宫原是山边一座小庙,大约建造于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307年)。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在原址上改建成天妃宫,祀奉海神妈祖。

    据说,郑和当年下西洋时,曾在泉州天后宫祭拜过,祈求出海平安。由于官方介入,民间兴起了修建妈祖宫的风潮,信仰的重心开始倾移,天妃宫于是香火鼎盛。在天后宫内,除了妈祖娘娘,还配祀有廿四司和千里眼、顺风耳等诸位神仙。祀奉这些神仙,意在让出海人能够耳聪目明,早听到,早看到,以保佑海上船只和人员安全。

    美山天妃宫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体。其坐北朝南,由山门、东西廊和天后殿组成。据说,原来的梳妆楼、观音阁等建筑,不知何年何月倾废了,现在重新集资修建。整个天妃宫的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泉州市郊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妈祖宫。

    入得山门,背面正对妈祖宫的山墙上,写有“美山福地”四个金色大字。立于山门之后而望前殿,后面有榕荫庇护。及近前殿,殿门上有“圣旨”和“天后宫”的金色字匾,门上有对联云:“天心无水山无伏莾;后德在仁海不扬波”!入得前殿经天井,中间有3株四、五百年的古榕树,它们前后左右交错,榕丝垂帘,碎叶飘洒。

    正中的天后殿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属单檐燕尾歇山式砖木石结构,面宽进深各5间,与角亭共用40根石柱并与斗拱连接,其状甚为壮观。前廊东西两侧各建有一亭,是为“虎头亭”两亭对称,别具风格。后殿正门上有匾“护国庇民”后殿堂内高悬“海神”二字,门联上则有:“美称后德睿洲显圣,山祀海神法石灵府”

    早年,天妃宫曾借与学校办学兴教。近年,学校迁出之后,乡人对其进行全面整修,恢复其原貌,以供出海船夫及乡民祭祀。明代之时,天妃宫附近设有河泊所,清代时设有文馆、武馆和海关,现已废除。由天妃宫往北,还有一个长春宫,这里也是祀奉妈祖娘娘的。在长春宫的附近,曾有两个现已消失的古渡头——长春古渡头。

    其可谓“举头上三尺有神明”啊!在法石的古渡头附近,都建有神庙庇佑。这不只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一种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的自然文化。

    由美山天妃宫出来,越过泉州沿海大道往江边行走,那里有一个古渡头——美山古渡头。它和文兴古渡头一样,在退潮时,是一片泥沙淤积的滩涂。只有到海水涨潮时,才能看见那一片海波碧蓝,江水明净的自然美景。

    后记:

    泉州东海法石,既是海丝起点,历史文化故地,又是历朝历代的军事、海防重镇。唐末宋初,陈洪进曾在此驻兵。故此,这里的乡民都是陈洪进入闽时,所带来的中原后裔。宋末元初,蒲寿庚在此进驻兵船;明末清初,郑成功的部属也在此养精蓄锐。

    有记载说,早在宋时,这里就设有法石寨;而在明时,这里又设有河伯所;清朝时,这里有一个税收机构。另有记载,在东海石头街后面的宝觉山和烟墩山上,还设有烽火台。那是明朝嘉靖四十一年,俞大猷入闽主持抗倭,设置的海防警报。可见,唐宋元明清时,这里曾是官渡隘口,又是海防重塞,还是对外经贸的通商口岸,船泊的避风港。

    建在通往泉州古道中部的文兴宫,地处海交衡冲要塞,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优势。法石镇是一个闻名的历史古镇,石头街是一条千年的古街。

    这里,灵山秀水,文化、商贸、宗教信仰发达,自唐宋以来,儒、释、道文化以及妈祖文化在这里积淀深厚。这里,值得世界人民的尊重!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