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三章 最顽固的尼古拉认栽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甚至到了35年春,叛军还攻克了沙俄紧邻欧洲的亚洲一个重要城市,叶卡捷琳堡。叶卡捷琳堡坐落于乌拉尔山脉东麓,伊赛特河畔,处于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上,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以东1667公里。1723年,彼得大帝在该地兴建了俄罗斯第一家冶炼厂,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以叶卡捷琳娜一世命名的工业城市——叶卡捷琳堡。19世纪上半叶,冶金业带动了叶卡捷琳堡的迅速发展。叶卡捷琳堡历来都是俄罗斯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和科教中心,是俄罗斯重要的军工业生产基地。

    叛军一旦长期占领叶卡捷琳堡,必然导致沙俄对亚洲领土的控制力削减,亚洲地区直接脱离沙俄的掌控也很有可能。

    尼古拉一世再次召开了御前会议。话说,最近一段时间的御前会议的次数,甚至超出了尼古拉之前自从执政以来所有的御前会议总和。说实话,尼古拉在能力方面也就是一般人,最多是阴谋诡计稍微多些,但这对于治国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用。强大一个国家,靠的是治国的才干,而不是阴谋诡计。他之所以能够多年牢牢的掌控大局,凭借的无非是绝对的军事实力,以及对国内的高压统治。一旦国内形势突变,自己倚重的军队也无能为力了,他也就只能翻翻白眼了。

    虽然有极少数亲西方的贵族依然在叫嚣着与英法联手,首先解决掉西面的威胁,绝大部分的传统贵族还是想要首先稳定国内的局势,毕竟国内的领地才是他们的根基。如果领地都失去了,国外的战争就是胜利了,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

    这个顾虑与沙皇的顾虑是一致的,攘外必选内,更何况,攘外看样子也实现不了。

    内外交困之下,尼古拉一世再也顾不上自己的盟友,从西线再次抽调20万兵力回国意图平叛。却被普鲁士抓住机会,纠结盟友,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反攻。

    俄军惨败,一路丢盔弃甲,直接退回到了后世的摩尔多瓦境内,相当于撤退到了自己战前的领土内。

    一战大败,尼古拉终于坐不住了,再次要求与普鲁士展开和谈,这时候也知道单独谈判不现实,拉上了新华夏与大明。

    新华夏倒也没有落下自己的小兄弟,将远东酋长国也拉入谈判。

    新华夏等国提出的谈判要求很简单,沙俄在西南方向,退出巴尔干地区,将之交给奥地利。在西面,将波兰转交给普鲁士;南亚方向,允许哈萨克斯坦地区独立,至于哈萨克斯坦以南及以东地区,归属大明;北亚方向,以鄂毕河为界,西面归属俄罗斯,冬面归属远东。

    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一向视土地如命的老毛子自然是不答应。

    老毛子的要求很简单,一切以战前边界为准,恢复战前领土。

    新华夏一方同样是不会答应,打生打死,你还要继续维持自己的领土,我们图个什么?

    俄罗斯的南线与东线战事再起。然而,对于主力已经遭遇惨败的沙俄来说,真是举步维艰,一路败退。病急乱投医的沙皇打算再次从国内征兵,却更加计划了国内矛盾,导致起义军更加壮大。

    沙皇不得已只能再次派出代表来到谈判桌前。

    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除了与远东酋长国的领土边界从鄂毕河移到了叶赛河,其余地方改变很小。

    1835年6月,沙俄不顾英法的反对,宣布退出英法等国的联盟,与新华夏一方议和,结束国外战争后,开始全力镇压国内叛乱。

    然而,沙俄虽然投降,对于西线的战局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

    普鲁士虽然获得了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领土相当于扩大了一倍。然而时间紧迫,根本不能将新获得的土地加以吞并、融合以壮大自己,实力其实并没有直接获得提升,最对也就是将东线的兵力抽调到了西线,得以全力经营西线战场。

    不过,此时的战争,主流的打法已经是阵地战,对于进攻方来说,除非拥有极大优势,否则是很难获得战果的。而此时,普军的主力本来就在西线,即使加上从东线调来的十几万普军,其实也没有扭转自己的战略劣势。

    双方不约而同的将能够胜利的筹码放在了新技术上。

    双方都在跟时间赛跑,不过,时间稍微对普鲁士有利。因为新华夏直接向普鲁士提供了坦克与飞机制造技术。而英法两国还要自己研究一番,尤其是坦克。(未完待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