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讲《心灵史》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今天我们分析张承志的心灵史。我现在应该说明一下,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分析几部作品。在这些作品分析当中,我都是把它作为独立的对象来分析的,我不研究作品和作家的关系,对于作家的背景材料,我不作任何介绍,这些对于我来说无所谓。不管他是男是女,是古是今,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我们怎么看他的作品。我就把他的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东西来看。我还要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选择张承志的心灵史作为我第一部要讲的作品。我想那是因为心灵史是个非常非常典型的作品,拿它来作为我的理论的初步证明,非常合适。它几乎是直接地描绘了一个心灵世界,它非常典型,用我们一般的话来说它极其典型。当我第一次要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成熟的作品来叙述我的艺术观点的时候,这个典型给了我较大的方便。我想它已经非常鲜明地挑起了一个旗帜,就是它的题目:“心灵史”它已经告诉我们他的这部小说要写什么,他就是要写心灵。可是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你打开这本书你所看到的是什么呢?你看到一个伊斯兰教的支教叫哲合忍耶的教史,张承志却为这部书命名心灵史。

    这本书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读起来也许会感到困难,因为它涉及到比较多的历史问题和宗教问题,而我觉得作为搞文学以及一些搞人文科学的同学应该把这本书读一下,我觉得它有非常大的价值。当这本书出来的时候,正是文学暗淡的时期,它带来了光芒,大家可说是奔走相告,山东的作家张炜说过一句话,他说文学搞到这个份上才有点意思。说明什么呢?说明这本书已经触及到了一个文学的本质的问题。它非常彻底地而且是非常直接地去描述心灵世界的情景,它不是像将来我们会继续分析的一连串的作品那样,是用日常生活的材料重新建设起来的一个世界,它直接就是一个心灵世界。它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东西,是一个可以使我们叙述和了解方便的东西。我为什么还是把它作为小说呢?抛开它的名字不说,它写的是一部教史。有很多人否定它是一部小说,觉得怎么是小说呢,觉得很奇怪,根本无法把它作为小说的对象去研究。就是说大家都不把它看作一本小说,可是我确实认为它是小说,后边我会说明我的观点的根据,我将证明它为什么是小说。顺便再说一句,这本心灵史并没有在刊物上发表过,这也是比较少见的情形。它是直接地出了一本书,就是说没有找到一个愿意发表它的刊物。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在刊物上先发表,然后再出书,但它没有,这也看出它不被理解的遭遇。

    心灵史有一个序言,题目叫走进大西北之前,这个序言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这本书。一方面是解读,一方面可以证明很多我们的猜测。它对于我站在这里向你们谈这本书有两点帮助,第一,它证实了我的一个猜想,它就是在寻找一个心灵的载体,这使我更加有信心证明心灵史确实是个心灵的世界,它并不是一本教史。

    序言里面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非常激昂,它说:“我渐渐感到了一种奇特的感情,一种战士或男子汉的渴望的皈依,渴望被征服,渴望巨大的收容的感情。”接下来还有一句话,说:“我一直在徘徊,想寻找一个合我心意的地方,但是最终还是选中了西海固,给自己一个证实。”第二,序言还证实了我对作品的一个结论,就是关于心灵史这本书所构造的心灵世界的一个特征,这特征是怎么样的呢?它说:“我听着他们的故事,听着一个中国人怎么为着一份心灵的纯洁,居然敢在2百年的光阴里牺牲至少50万人的动人故事。在以苟存为本色的中国人中,我居然闯进了一个牺牲者的集团。”这里面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概念,这本书里充满了对“中国人”的批判,它老是说“中国人”苟活,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这么狭隘地去看它,它绝对不是对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政体之中的人的反抗,它只是对一种普遍性的,在主流社会里的生存状态的离异和自我放逐。所以我很怕对它的评价陷人到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具体化的、狭隘的批评中去,它的视野实在是非常广阔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这故事具有着一种非实在性,这恰是心灵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今天开始就来分析作品。我想我的分析方式是这样的,首先我把这个故事以我的认识来叙述一遍,然后我要解释一下,这个故事与我们现实世界的关系,我不是强调它是一个心灵世界吗?那我就要解释一下这个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其实就是我们写小说的毕生要努力解决的东西,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毕生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找到这种关系。

    我想这个故事主要是写哲合忍耶的历史。我们现在完全撇开宗教,因为我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不仅对伊斯兰教,我对什么教都不了解,我只是从心灵史这本书里接受它所交给我的所有信息,我的所有分析都来源于这本书。我是绝对把它当作一本小说书来分析的。

    那么“哲合忍耶”是什么呢?从这本书中我知道的是什么呢?我知道它是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这一个教派是神秘主义的。它在什么地方广为流传呢?它的教民分布在什么地方呢?大西北,前面所说的西海固。非常非常贫困,贫困到什么程度呢?小说里有一句话描绘他们,就是“庄稼是无望的指望”书里面写到贫困的情景,一个小孩子到地里去挖苦子菜,一种野菜,他跑到地里,连挖开地皮的力气都没有了,就在苦子菜旁边死了,当目睹者奔回来告诉他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死了,饿死了,他母亲怎么呢?他母亲正从左邻右舍讨来了一碗面糊糊,准备给她儿子吃的,一听她儿子死在地里了,她接下来的动作是马上把这碗面糊糊喝下去了。还有一个父亲,他要去很远的地方谋生打工,前途茫茫,全家都在送他,哭哭啼啼的,而他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呢?他心里一直在想他父亲的包裹里面有一块馒头,一直在想这个馍,最后他到底还是把这块馒头偷了。就这么一个贫苦的地方,寸草不长,非赏贫瘠,这就是哲合忍耶的生存环境。在这种地方,人的欲望落在了最低点,是最适于信仰生长的地方。它有什么呢,只有信仰。人生的目的都是非物质性的。那边盛传的一个故事就是千里背埋体(埋体就是尸体的意思),是说在一次教争中,有兄弟两个,弟弟关在监狱里被打死了,然后这个哥哥花了15年的时间,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跑到监狱里,把他弟弟的尸体偷出来,背着回家。白天背尸体的人不能走大路,只能藏在荒草丛中躲着,等到天黑以后上路,就这样又走了15年,把弟弟的尸体背回来,埋到拱北——哲合忍耶的圣德墓。为什么呢?为了把他弟弟送到真正的归宿里去,这就是他们的信仰。哲合忍耶还充满了神秘主义的精神。他们相信奇迹能够发生的。小说里怎么描写神秘主义亦即苏菲主义的产生原因呢?它说:“这种肃杀的风景是不能理解的,这种残忍的苦旱是不能理解的,这种活不下去又走不出来的绝境是不能理解的,大自然的不合理消灭了中国式的端庄理性思维。”于是,神秘主义来临。他说的苦旱,是什么样的呢?家庭的富裕程度是以拥有几窖水衡量的。他们挖地窖,把雪块铲在里面,等雪化了以后,全家一年的吃和用全都在这窖里了。

    所以谁家富裕,就是他家的窖水多。哲合忍耶就是存在于这么一个生存绝境,远离物质主义的俗世,精神崇拜便不可止挡地诞生和发展壮大。现在我们大约可以看出哲合忍耶是怎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我们是否可以下这么一个断言,就是绝对的没有物质,绝对的没有功利,绝对的没有肉体欲望,因此是绝对的献身,而且绝对的痛苦受罪。人的本性、本能总是趋乐避苦,总是趋向快乐,而避免苦难的,可是这里苦难扑面而来,你躲都躲不开,你必须违反你的本能,要创造另一种人性的方式和内容,那就是受苦、受煎熬、受难、牺牲。

    张承志怎么描写这个世界呢?他给它两句话:“他们热爱的家乡永远是他们的流放地。他们的流血像家乡的草木一样,一枯一荣。”这就是张承志给哲合忍耶家园的一个定义。这本书读起来的时候,会感到困难,我劝你们不要太去追求里面的情节、人物,你们要注意它的文字。它的文字非常激昂,它是很好的诗歌,很华美,张承志一直追求美的文字。但这种美决不是空虚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当你一旦进人文字,便也进入了内容。

    那么哲合忍耶的哲学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伊斯兰的终点,那是无计无力”没有办法,也没有力量。这是一个非常茫然的终点。第二句后叫“川流不息的天命”好像是接近循环的意思,但是我不敢断言,因为我对宗教确实没什么研究,我现在所具备的所有认识都是从这本书来的,而我门今天只谈这本书。再则,就是这个哲合忍耶宗教有着非常非常严格的仪式,它的仪式非常简单,但是非常的严格,这个仪式叫打依尔。这个打依尔就是大家围坐成一个圈子,中间是一张矮桌,一个专门的单子蒙着,上面烧着香,然后大家摊开了穆罕麦斯(穆罕麦斯是他门的经书),然后开始念,必须要经过洗澡才能来念。只要说一个例子就能证明它的严格性,那就是它永远不中断。如果哲合忍耶遇到了巨大的灾难——灭教,譬如说同治十年,同治十年的灭教对哲合忍耶来说是非常非常惨痛的,大家全都潜入地下,无论是中断多少年以后再坐到这里,也必须一代人一代人地回想,回想当时我们最后一次打依尔说到哪一页上,再顺着它往下念。所以它永远不会中断,它总是连着的,还因为这个缘故,全国各地的哲合忍耶都是在同一天里读着同一页,还因为每天规定是读五页。它永远不会错的,不是说今天你读到这他读到那儿。巨大的凝聚力,就是以打依尔这种形式造就的。

    这本书的结构很奇特,它不像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也不是第一卷、第二卷,它是用“门”来划分段落。是以哲合忍耶内部的秘密抄本的格式,一共是七门,就是人们通常小说里的七章,或者七卷,它是七门,每一门叙述一代圣徒。它一共叙述了七代圣徒,从它创造者到第七代,从无教到复兴,几起几落,一共是七代。我们简单地把这七代圣徒叙述一下,基本上可以了解哲合忍耶的历史,也就是这本书的、我们所说的故事的情节是怎么样的。

    他们的第一代也就是创教人,他的名字叫马明心。他不是如我门所了解的佛教的释迦牟尼,是一个王族的家庭背景,或者像基督教的耶稣,是木匠的儿子,他则是一个出身寒微的孩子,一个孤儿,没父没母的,童年非常苦难。他9岁那年跟着叔父去寻找圣地,去到阿拉伯的世界,也就是伊斯兰的真理家乡。穿过大沙漠,涉过9条河流,到最后同去的亲戚都失散了,只剩下他和叔父,一老一小跋涉在沙漠里,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也不识字,完全是凭看本能,后来的圣徒们所说的一种前定。他们喜欢用“前定”这个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命运这样的意思。就这样茫茫然地寻找,最后他和他叔父也失散了,只剩下他一个人。经历了九死一生,好几次昏过去又醒过来,但突然之间奇迹出现了,沙漠里有个老人过来送了他一串葡萄,然后就给他指点了一个方向,一个什么方向呢?一个也门道场,这是一个伊斯兰教苏菲派的传道所。他顺着老人的指点去了那个传道所,在这个传道所里他兢兢业业地学习,非常用功,苦修了15年。这时候他己经是个25岁的青年了,他在路上花掉一年的时间。25岁的那一年,他们的导师就指点他要回到中国的甘肃,给他指定了一个方向,去传道。然后他就回到了甘肃,就是那个我先前所描绘的极其穷苦的地方。马明心他行的是一种苦修。他有一个教徒,穷得简直没法再穷了,有一天这个人的亲戚遇到他,实在是看不过去,说我已经够穷了,你比我还穷,我们就带你去化缘吧。这个亲戚也是一个神职人员,是个阿訇,带他募捐到很多衣服和吃的回来。马明心知道后就非常愤怒,他说你要入我的教,你就不能这样,最后他只能把东西全退返回去,送给穷人。

    所以这个教派和别的教派有一点不一样,它不求施舍的,基督教讲奉献,和尚讲化缘,而他们不,他们就穷到底算数。在此之前并没有哲合忍耶,哲合忍耶是在马明心手里逐渐形成的,他给予它的第一个,最基本的要义就是受苦受穷,他把人的肉体上的欲望约束到最低点。

    马明心终生只穿一件蓝色的长袍,羊毛长袍(因为“羊毛”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正好是“苏菲”的意思)。他这个教义显然是太适合生存在绝望的贫瘠之中的人们了,真是落到他们心坎上去了,他们用一句后来给它命名:这是我们穷人的教。在很短的时间里马明心争取到很多教徒,以至于引起了教争,这也为他们以后的灭顶之灾埋下了祸根。

    和他发生教争的是花寺教派。花寺教派的圣徒也是和马明心一起在也门教场里受洗礼,一起修行,但是这一个教派比较物质主义,它搜集财物,求布施,募捐,所以它积累起一定的财富,而且有文化积累,比如彩画的创作,所以说比较贵族气,慢慢它就脱离了受苦受穷的民众。它的很多教徒跟随了马明心。逐渐马明心就形成了自己的教派,自己的教徒,他的势力就大了起来。他使穷人的心里有了一种安慰,饥饿的穷人得以在精神上富有起来,有了一点生存的勇气。然而花寺教派毕竟是个比较大的教派,这个教派和清朝政府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说最后的结果是官府介入了他们的教争。官府一旦介人后,就开始对马明心教派进行弹压。在乾隆四十六年一次大规模的血战中,马明心被捕了。马明心被捕的时候,教众简直是疯狂了,举行了无数次起义,要求把马明心放出来。当官府把马明心押到兰州的城门上面斩首的时刻,他的身影一出现,下面满满的群众全都疯了,齐声欢呼,叫喊,他包头的白头巾扔下去,一下子就被下面的人分抢成丝丝缕缕。

    最后马明心在城楼上被杀了。这就是哲合忍耶的第一代教主。

    接下来的第二代教主,名叫平凉太爷,这是个尊称,他们称他为平凉太爷。他继承马明心的衣钵也是很神秘的事情,马明心曾经很微妙地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的有些门人拿得起,放不下,有些能放下,却拿不起,仅仅只有这个人,他能够拿得起,也能够放得下,这个人现在他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他。托靠主!两三年后他也会知道他,人也将知道他。”这个宗教是非常神秘的,话都不直接说的,是用一种非常隐晦的语言来说的。此话非常符合他们那种前定的观念。其时,平凉太爷并不知道自己在接受传位,但他心中有一种宗教的激情,所以说当有人向他传教,要带他去修行的时候,他不顾母亲、妻子的阻拦,去到一个官传道堂,离他家乡非常远的一个道堂里做一名普通的教职人员,就是洒洒水,扫扫地,同时潜心于修炼。

    所有的宗教的任务都是怎么去和主接近,那么他这个平凉太爷怎么去和主接近呢?在道场后边,有一口井,他老在井边坐着,坐着坐着他就能看见井里边浮现起一个形象,他认为这就是主的形象。在哲合忍耶可歌可泣的历史上,这名教主所经历和担任的任务以及他的结局就是一个隐藏。因为在马明心被杀死的时候,哲合忍耶的力量已经非常薄弱了,不可能像马明心开创时候那样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