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章人生意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好了,我们继续来看隋唐演义的世界吧!隋与唐虽然像是不同的王朝,然而隋炀帝其实和唐的李渊乃是母系的表兄弟,因此其实这也可看做只是同族之同的帝位移动而已。

    总之,在这样的乱世中,群雄四处并立,也因此优于武勇的人也存在于各地,当然,也有些人是有意图地选择君主,然而大部分的兵士却只是单纯地跟着军队,而随着这些军队不断改变其君主,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在各阵营间游走。

    在此,第五十一位的李靖登场。这个人在中国的历史上,不用说是百人了,就算把百人削到只剩十人为止,他也应该还是在十人之中的名将。

    这个人如前所述,虽然有一位有力的养父韩擒虎。只是韩擒虎这个人是个不太明白人情世故的人,因此就算他的位置很高,但在隋的朝廷中总是怀才不遇。因此李靖这个人也没有很好的遭遇,在韩擒虎死后,更是失去了后盾,也更难以出仕了。

    如前面所言,李靖一直到五十岁左右都爬不上去,不过,他曾有一次被请到前面也曾提到过的杨素家中,述说着自己的军事理论。杨素十分佩服,敲着自己的椅子说:卿有朝一日必将坐上此位,认同了他的才能。只可惜在还没有为他做些什么之际,杨素便已死去。根据隋唐演义的故事,杨素的小妻对李靖一见钟情,就想跑到李靖那儿,然遭到其拒绝,因而杨素自然也没有要担负李靖未来出仕的义理。就过样,本以为将会终老于田野的李靖正巧遇到了唐高祖李渊对炀帝起了叛旗。李渊本人倒是对于这件事十分磨菇,不过他的儿子李世民——这时方才十七、八岁的年纪——却赶着父亲的屁股,认为起事再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因此就举兵起事。

    炀帝对于悦乐之事可说是什么都喜欢,他特别喜欢以奢侈的行列至各地去旅行。除了数万的兵士以外,还有其他的官吏以至于宦官、甚至连女性都要几万人随着他以各种装饰弄得美美的一同前进,因此他的来本身就是一种麻烦。而当炀帝前往北方巡幸时,北方的突厥突然攻击而来,因而受到了包围。由于城池被围困,因此炀帝也没有办法脱逃,随着食粮的减少,突厥的攻击也一刻一刻地加紧,这时部下提出了一道计策。就是在流经城内的河川中将信顺流而下,流出城中,刚好这封信被上个带着马在河边饮水的少年所拾,这位少年就是李世民。在看到了这封信后,得知皇帝处于危机之中,如果能够加以解救的话,就能够获得奖赏,因此李世民就向父亲报告,并组织了援军前往救援。正巧这时突厥的食粮也差不多将尽,且知道隋之援军很快就会从各地赶来,继续待在此地也是无益,于是就退兵而去。

    而当李世民率领援军到达后,虽然是拣现成的便宜,但毕竟还是救驾成功,没想到炀帝这个人却早就把要给赏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兵土们就没有获得任何奖励。看到这个情形的李世民,这时就看出这样的皇帝迟早会不行,这也是有名的故事。

    就这样,他在十几岁时就随着父亲起兵,在二十几岁时就取得了天下。在中国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二十几岁以实力取得天下的,就只有楚的项羽及李世民两人。而相对于项羽一代就遭灭亡,唐则延续了近三百年,因此说他是空前绝后的霸王也不为过。

    接下来回到李靖的故事。就算他之前都非常怀才不遇,但他本来还是打算为隋效忠的,当李渊起来叛乱的时候——姓李的人在此真的出现了很多——他本欲通知炀帝,结果却被发现而被捕。从李渊看来,李靖是个间谍,因此就想要将之处刑。这时李靖大叫道自己乃是隋的臣下,只不过是想要对隋尽忠而已,如果因为这样就要杀他的话,那又何以取得天下呢?听到这段话的李世民,就对父亲说原谅这个人吧!而把李靖留了下来。

    不过,在隋唐演义中,这个场面却完全没有任何记载。

    在我重新读了一下隋唐演义后,还发现刚才所提的、李世民在河里拣到求救信而前往援助炀帝的故事,也没有记载于其中。因此,不由得让我有这个作者到底有没有读过正史的疑惑。也许他是读了许多的稗官野史之类的,然后再重新将之建构,不过该不会没有读过正史吧?

    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李靖成了李世民的部下。根据隋唐演义的设定,当时李世民为十七岁,而李靖则刚好比他大三十岁,也就是四十七岁。而李靖在与李世民相遇后,就以独一无二的军师之姿活跃。

    接下来的是第五十二位的李绩,这个人可以和李靖并列为唐的两大军师。他和李靖不同,从年轻时就有名望,怎么说呢?原来他自十七岁前就组织叛乱军起来反抗炀帝暴政。只不过,由于他真的太年轻了,因此如果以自己为头的话实在不太好,就以他人为统领,而自己则掌握实权,一次次打败隋军,可说是个令人感到恐怖的少年。

    这时,被李绩推为统领的,是一个名为翟让的人物,这也是隋唐演义中的世界。

    而在此虽然称为李绩,其实他的本名乃是徐世绩。因此在作品中也常被称为徐军师。

    顺便一提的是,翟让和徐世绩所起兵的山寨,名为瓦岗寨。既然是堆瓦为岗,那想来也不会是座高大险恶的山地,如今这儿也是河南省的一处重要之地,往东南西北之交通四通八达。在中国民众文学的世界中,与水浒传的梁山泊相同,这个所谓的瓦岗寨,也是一种世外天地的象征。

    这瓦岗寨的军队,正是让之前曾经提过的隋最后之名将,也就是第五十位的张须陀战死的那支军队,而也因此,瓦岗寨便上举成名。

    在这儿,翟让这个人当然是并没有什么作为,实际指导作战的人乃是李密。这个人虽对炀帝发起了叛乱计划,但也因失败而被捕,在护送的途中又巧妙地逃走。后来就在群雄之间来回,伺机取得天下。在隋唐演义中,对于这一方面就有详细描述了。

    在此,李密就以打倒了张须陀的男子之名声,震惊了天下。于是这座瓦岗寨也不断有一些向往这种乱世非法气节的勇者投靠。于是瓦岗寨就把原来在山上的城寨根据地移往较靠近洛阳的地方,建立了魏这个国家,而李密就成了魏公。

    这时,在隋唐演义中并没有出场,而是在其他的书中出场的,有所谓魏的五虎将军。这指的就是秦叔宝、单雄信、王伯当、程知节、罗士信等五人,这是三国志的书迷们应当会感到欣喜的设定。

    其他还有一个文官魏征,因此这时魏国人才的丰富可说是相当了不起。

    魏成立之后立刻就包围了洛阳,号称军队三十万,支配着天下的中心地点。这时乃是西历六一八年的事情,而当时李密已有大概会取得天下的感觉了。

    只不过,李密本身是个对自己的才能非常有自信的人,他首先把翟让,也就是这一派最初的统领给谋杀了,因而造成人心的离异。根据隋唐演义的设定,当时魏征、秦叔宝、以及徐世绩等都对唐持有好意,认为唐总有一天会统一天下。而李密由于看不过去,就把这一帮人都赶了出去。没过多久,李密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所打败,状况非常糟糕,把至今的势力在一日之间完全失去。李密在苦思之后,就无可奈何地投降给了李渊。只不过,李密并不是个可以待在他人之下的人,在经过一个月左右,他就背约逃跑,而在途中因遇到伏兵而被杀害,当时年仅三十七岁。

    这时,所谓的魏之将军,由于大举归顺于唐之故,是以对这时的唐来说,尤其是在军队方面,也是一举经过强化。

    如果李密这个人能够用心,不要逞强与王世充作战,而保存势力的话,那么历史将会如何转变就令人难以预测了。顺道一提,在日本也有以李密为主角的小说,那就是狩野朝美所着的隋唐阳炎赋。

    这时的李世民是为秦王,而李渊则为隋的唐国公。因此在李渊即位的时候,就以自己的封地而自称为唐。

    而在徐世绩与李密不和之后,就领着自己的军队,还在城的附近徘徊时,李渊就放话希望他能够投降于唐。不过徐世绩说道,就算自己与之不和,但毕竟是李密的部下,因此并不希望在未透过李密的状态下归顺,而让李渊非常感佩。

    接下来,在六一九年初,徐世绩终于降唐,这时方才二十六岁。而唐也给予其厚遇,赐予其国姓李,因而改名李世绩。不过也在此就直接改称为李绩,这乃是因为对其君主李世民表示尊敬之故。

    就这样,李绩自十几岁起便当上叛军的指导者,在天下有相当的名份,而在三十六岁时,则当上了唐的军师。故他和李靖不同,是个在年轻时就有名声的人。

    接下来看到第五十三位的秦叔宝。这个人在年纪上比李绩大个十几岁,在隋唐演义中,乃是北齐某将军的儿子,不过是否属实就不知道了。我想也许他根本是个无名的庶民出身也说不定。只不过,他自年轻时就因武勇与孝顺而知名,关于这一点,在隋唐演义中也有说明。

    一开始,当秦叔宝还只是军队末端的兵士时,他的母亲死去。于是隋之大将军叫做来护儿的——这个人也在隋唐演义中有出场——就在秦叔宝母亲的葬礼中特别请使者送上吊唁,此举让大家吃了一惊,就问道:像你这样的一位大将军,为什么要对那样一介无名小兵家的葬体特别派使者去呢?来护儿答道:这个叫做秦叔宝的男子,可不是平凡之人,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的。因此,在隋唐演义中,这个来护儿是个相当不错的角色,以秦叔宝的知音身份一直守护着他。

    秦叔宝在张须陀旗下,与罗士信一同与叛乱军作战。由于行动出色,在张须陀死后,就移至李密旗下。只不过,如果从表面上看来,李密是张须陀的仇人,那为什么还要特别跑去李密那儿呢?关于这样的疑问,在隋唐演义中也对这段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所说明,就是设定秦叔宝从很久以前即与李密相识。

    在这样的时代中,刚才也曾经说明过,昨日之敌,也许就是明日的己方,离合聚散总是接二连三地发生。总之,在遇到对自己来说真正好的君主之前,大家都是东跑西跑、分分合合的。就算你找到了一位君主打算对他尽忠,可是在君主不行的时候,就不要磨磨蹭蹭,还不如赶快去找下一个更好的君主。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而跟着如兄长般的秦叔宝,罗士信也一样到处游走。

    接下来要谈的是第五十四位的尉迟敬德。

    像秦叔宝等人,于隋之末期是在山东及河南一带活动,而尉迟敬德则是在更北的山西一带与附近的贼军什么的作战。其后,群雄冲有个刘武周的人得到了力量兴起,而尉迟敬德就进入其下而成为将军。之后,刘武周就与唐展开了作战。刘武周的势力其实相当大,如果当李世民与李密作战时,刘武周从背后突击长安的话,那么唐很可能会因此而灭亡。在收拾了李密之后,李世民就为了征讨刘武周而向北行,这时所率领的包括李绩、秦叔宝,以及程知节、罗士信等,几乎昨日的魏军都被纳入其下的感觉。

    而在与刘武周的军队冲突之际,在京剧的标题乃是秦尉大战,也就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单挑。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单挑战,大概除此之外也不多了。

    总之,他们两个一下换马再战、一下是稍事休息之后再战,战斗持续了数日夜,胜负一直无法分出。其后,刘武周死亡后,李世民还郑重地把刘武周的首级送回尉迟敬德那儿,让他好好地举行葬仪。而尉迟敬德也在君主死后,因感念李世民的恩义,就降伏而成为其部下。

    关于这场秦尉大战,在说唐中,有比隋唐演义更精采的描写。

    所谓的说唐,是比隋唐演义更加偏离历史,是如讲古一般,非常充满故事色彩的东西。根据说唐,李世民在带领程知节前往前线侦察时,突然遭到尉迟敬德的急袭,在程知节一番奋战之后,两人依然被捕。正当尉迟敬德要夸耀其武略时,程知节道:你不过只是井底之蛙罢了!我还有个大哥秦叔宝,在他面前,你根本就不算什么!尉迟敬德大怒,说对方说谎。程回道:是真的,如果你认为我说谎的话,就让我去把秦叔宝带来。然而尉迟敬德却说,怎么可能让你这么简单地逃掉。因此程知节也只有把年轻的君主——也就是李世民——当做人质留下,说如果自己没回来的话,那君主就任你看是要烧还是要煮,随便处置吧!李世民虽想说这个人怎么这样,但也只有相信程,于是尉迟敬德就把李世民留下,让程知节快马回去迎接秦叔宝。

    像这样的故事,其实真的是很有趣,让人一面读一面就想笑。只不过,日本人最初在接触说唐之时,我想可能发现不了其中的乐趣,最好是能够先读过隋唐演义,在大致了解其背景后再来看说唐,就会比较有意思了。

    尉迟敬德在出仕于李世民后,就以其武勇而活跃。至于秦叔宝这个人,则由于他在战场上曾经受过很多伤,因此其实他以后就没有那么活跃,而让尉迟敬德取代其第一武将的地位。关于尉迟敬德,在隋唐演义中是以神勇来形容,至于秦叔宝就没这么说过了。举个例子来说,在隋唐演义的书末介绍中曾说,尉迟敬德的武艺高强,可说在其生涯及战场上,从来没有负过伤。让人感觉似乎带着点神秘的气息。在年龄方面,由于尉迟敬德也较之年轻十岁左右,因此在以后他也一直守护着李世民,甚至还有带着他突破敌军重围的记录,在在显示他的活跃。

    不过,这个人却在太宗李世民从高句丽远征归来之后,就突然舍弃了一切的地位而引退,并离开长安住进了乡下的道观,也就是道教的寺院中。在此一面修行仙术,一面欣赏音乐、下围棋,同时还与附近的小孩子们一同游玩,在过了十数年的岁月后,才悠悠地告终其七十四年的生涯。说实在的,像这样不以重臣的职位继续留在岗位,也没有破灭死亡,真的可说是悠然自适的人生了。

    再说到同时代的罗士信——他倒是一直和秦叔宝在一起。这个人虽然只比太宗李世民小个一岁,但却在二十岁时死亡。原因是他在与敌作战之中被捕,虽然受到劝降,但因遭其拒绝之故,因此就被处刑。

    不管是罗士信、秦叔宝,还是其他的人,隋末的武将们大都曾经换过好几任的君主,这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在遇到可以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他的君主之前,是不会妥协的。罗士信也是曾换过君主流浪过,最后才成了李世民的手下,而在加入了李世民之后,即使敌人劝降,他也不愿答应,因此才被杀死。

    日本在中日战争时也有过一段不说中国人的坏话不行的时代,说是中国人可以数度转换君主,和日本人此起来可说是忠义之心甚薄什么的。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中,碰到不合的君主时,家臣还是可以离开的。只是在接续江户时代下来的体制中,却有了如果君不君,臣还是必须要臣的说法,非常的武士道就是将这种观念形式化,因而变得十分伪善。也有人说日本人是“忠臣不事二者”而中国人则否,基本上“忠臣不事二君”的说法就是从中国所衍生的,以这样的观点来说中国人的坏话,未免流于滑稽。

    之前说过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可是由于他所建立的功绩最多,因此李渊的长男李建成虽然当上了皇太子,然在唐取得天下之后,后继者的问题果然就浮上了台面。在制度上,当然应该是由皇太子继位,一这点并没有疑义。可是由于李世民的功绩较大,再加上在李世民的部下中,有许多非常有力的将军。因此这时身为李建成部下的魏征就曾劝说过:如果你想要平安无事继承皇位的话,就一定要把李世民杀掉。如此一来,就可以用兄弟之争乃是身为次男的李世民无礼的说法,让别人知道皇太子也不是默默地坐以待毙的。

    因此这就成了吃人或是被吃,不管哪一方当上了皇帝,而另一方就一定会被杀死的状况,两边针锋相对。从李渊的角度来看,自然不希望儿子们互相杀来杀去,可是如果选了其中一方为后继者的话,那另一方又绝对会叛离,实在不知如何是好。就在难以决断之中,发生了有名的玄武门之变。在此,发生了兄弟相残的悲惨事件,总之,在此事件之中,与其说是一步,不如说李世民只以半步之差获胜,成功地打倒了其兄长。

    于是,李世民接受了父亲的让位——这时候,父亲也到了不让位不行的地步,这对李渊来说也是莫可奈何的事,再怎么说,李世民的功绩最大乃是事实。就这样,李世民即位成为大宗皇帝。

    我们现在虽然称其为太宗皇帝,但这和前面也曾经提过的梁武帝的情况相同,乃是历史上的称呼方式。由于这是在其死后才给的名字,因此在其生前是绝不会这样称呼的。这件事在井上柘美子小姐的短篇中,玄宗皇帝出场时也曾提过玄宗乃是死后的庙号,因此在生前是不可能这样称呼的,而唤起了大家的注意。在此,我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做一番提醒,此乃因为我也觉得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才行。之前,我读到一份写到隋炀帝与日本圣德太子的奇幻小说,里头就有炀帝的臣下向炀帝称呼“炀帝陛下”的场面。在此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前面说过的“炀帝”乃是死后的谥号,生前是没有这个称呼的;另上个则是“炀帝”这个谥号其实意思是非常不好的,指的乃是为女所溺因而误国的君主,因此如果向炀帝本人称呼“炀帝陛下”的话,这名臣下不当场被砍头才怪呢!

    当然,并不会因为有这样的例子,我就说这本小说不行,说实话,我想我自己也还是有不少的错误,只不过没发现罢了。

    中国在明代以后,实行一世一元的制度,也就是说,一位皇帝就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以年号来称呼,就非常容易了解了。

    在此,李世民当上了皇帝,而死后,则被给予了太宗这个庙号。所谓的太宗,一定是给予第二位皇帝的称号。第一位则称为太祖或是高祖之类,只要说到太宗的话,那就一定是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记住了这点之后,我想在历史考试中,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李世民在即位后,赦免了兄长的谋臣魏征并加以重用。魏征这个人也认为在其生涯之中终于遇到了合适的君主,而尽其忠诚。所谓的“人生意气”就是魏征在叙述其欣喜高歌时所写下的诗词,而这首诗也收于唐诗选中,算是首蛮有名的作品。

    在太宗即位三年后,他发动了讨伐突厥的大军。

    突厥,并不能单纯以骑马民族——也就是中国北方作乱的骑马游牧民族——来看待,当时的突厥帝国几乎支配了几个欧亚大陆的中央部份,其领域甚至可说比唐帝国还要广,连咸海一带都为其领土。因此,只要在北方有这个大敌国存在的一日,就很可能会侵入而来,唐的国境也难以安定。出兵虽然是发生在太宗即位三年之后,然而在此之间也不是说李靖就完全什么事都没有做,恐怕在这三年间,他都一直在研究对突厥作战的战略,以及养成骑兵什么的才是。而在此时,正巧出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突厥内部发生了分裂。

    分裂就产生了抗争,而对唐来说,这时也正值整军随时准备出发的状态,于是太宗皇帝就命令李靖出击。这时李靖所率的骑兵队,我想应该可称为中国历中上最强的骑兵部队之一才是。

    大体上,光是带领他们的人就很够瞧了!他的副将是李绩,其他则还有程知节与尉迟敬德等,全都是名将。首先,他们一举袭向突厥的根据地,而突厥方面则认为,就算唐要攻过来,由于其是以步兵为主力,因此至少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没想到十日左右便往其根据地急袭而来,而在一日之间便将其陷落。此时突厥的可汗,也就是他们的王慌忙地逃逸。不过,就算说是逃逸,他还是带着数十万的骑兵部队,准备伺机反击。

    在冬季的蒙古高原,也就是敌地之中,李靖以骑马民族为对手,深入其中与其以骑兵战正面相接,却一次次地获得了胜利。甚至还派遣分支部队趁着雾气前进,突然对敌人的后背进行突击,可见其对地理方面也做了一番研究。

    就这样,突厥的可汗遭到了逮捕,而突厥帝国就此灭亡。

    随便说某人是个骑兵战的天才也许大过妄为,因为在世界历史上,这样的人算是很少见的。可是就李靖来讲,光是从他以骑马游牧民族帝国为对手,深人敌地,正面以骑兵战与之挑战而将其灭亡,我想就可以说李靖真的是个骑兵战的天才了!

    话题有点说远了,不过像在日本史中说源义经乃是个骑兵战术的天才,我却觉得那感觉大不相同。义经之所以被这样认为,乃是因为他在一谷的战役中反败为胜的表现,可是那却不应该说是骑兵战术。确实义经会以骑马做为短距离高速移动的方式,可是在到了战场之后,自古以来就是在两边报上名号后就展开单挑作战的。就如熊谷直实与平敦盛所言,是乘马一对一对决,在落地之后还要互斩以分出胜负。这样子根本不能说是骑兵的集团战法,说义经是骑兵战术的天才,其实是抬举他了。义经所做的事,和成吉思汗等的骑兵战术完全不同,这点在数十年前海音寺潮五郎先生便曾指出,只不过由于这说法已经一般化,因此义经为骑马战天才的错误认知才会继续流行下来。

    虽然很可惜,但基本上,在日本的历史里并没有骑兵战术的天才。因为并没有这个必要的缘故。因此,当蒙古袭来、第一次接触到骑兵的集团战术之时,日本才会那么慌乱,就是因为不曾见过的缘故。

    真的谈得有点过头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