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七章不求回报的忠诚&mdas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就这样子,除了在最北的北方还残留有北元之外,其他的地方则是统一的状态,而朱元璋也开始了他对国内的经营。首先为了要让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因此就随着制度整饬的展开,而同时进行了几次的大肃清,像是胡惟庸之狱、蓝玉之狱等相继发生。所谓的狱,指的就是肃清这件事,而胡惟庸和蓝玉,原本都是朱元璋的重臣。

    朱元璋这个人,虽然说是统一天下的英雄,然而要说到他杀的人,其实在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怎么说呢,他光是在胡惟庸之狱和蓝玉之狱就杀了五万人。总之,稍微有点才能的文官、武官,还有其家族,合起来共有五万余人被杀,史上称为“胡蓝之狱”

    这时的常遇春,早已在三十多岁时因病去逝。而徐达也同样遭到怀疑——徐达这个人喜欢吃鹅肉,朱元璋还曾把鹅肉当做探病时的礼物,然而这鹅肉却有毒,因此就留下了一则即使明知这可能是朱元璋所下的毒,徐达但却依然流着眼泪将鹅肉吃下的故事。此外,他的侄子李文忠也是个文武兼备的名将,他曾对朱元璋提出不要再继续杀人的忠告,只是没想到第二天这个人就突然暴毙了。

    在之前也曾经提到过的,由清朝赵翼所写的二十二史札记之中,有着“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兼而有之”的评价,说明朱元璋似乎有着多重的人格,以一介平民的眼中来看,感觉实在是不太好。

    朱元璋这个人对农民十分地照顾,然而对知识分子似乎却异常地憎恶。当时有个著名的诗人名叫高青邱,他因为说了朱元璋的坏话而被杀死,和后来中共的文化大革命没什么不同。总之,应该要支撑朝廷的五万人就在短短的时间之内都被杀了,这样的残忍霸道将遗留到千古之后。汉高祖刘邦虽然也曾肃清,可是和朱元璋比起来实在是不算什么。

    再说另一件事情,洪武帝的长男,也就是皇太子,因为早死的缘故,到了最后要决定继承人的时刻,至于候补的人一共有两个,一个是皇太子的孩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另一人则是朱元璋的四男朱棣,他被封为燕王,非常地武勇,一直在北京——当时明的首都乃是南京——担任北方防卫军司令官的职务。他不光是皇帝的儿子而已,同时他也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于一身,曾数度与蒙古军作战皆获胜利。也因为如此,在建国之后没有多久,就有让燕王这般具有实力的人来当皇帝为佳的意见出现,只不过依据礼教的顺序,还有嫡孙这一点来看,才有把帝位交给孙子的看法。

    朱元璋对这一点也十分烦恼,在听取了他人的不同意见后,最后决定将孙子立为皇太孙,而决定让其继承。只是,孙子毕竟还是个小孩子,而朱元璋这个人又生性多疑,简直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最后就把将来可能会对其孙子的帝位造成威胁的人通通都给杀了。之后,就有了朱元璋将五万余人杀掉,然后让自己一族立于其上的说法。就在把人几乎都赶尽杀绝后,朱元璋去世了,而皇太孙就登上帝位,称为建文帝。

    以下是幸田露伴的运命,以及中国的女仙外史之中所描画之故事的世界。

    建文帝虽然好不容易才登上帝位,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容易解决。洪武帝有许多的孩子一一在各地封侯,他们都各具势力,而最大的势力还是燕王。因此侧近就对建文帝说,只要这诸方之王——从建文帝看来,这些人都是他的叔父——还存在一天,建文帝就不能安心。而如果不将燕王的势力击溃的话,总有一天他会起可谋反,所以最后一定是要将燕王打倒才行。只是虽说如此,刚开始要向他下手总是有困难,因此就必须先从其他人开始着手。建文帝便依次以各诸候态度不好、或是有谋反意图等等(其实这也只是借口而已)用各种的名目将他们逼死,或是把他们的领地给收回。

    在燕王的眼中看来,当然也知道其最终的目的就在于自己,于是就以无法忍受自己被诬赖谋反为由,而造成后来无法两立的状况,也就是如果不将建文帝打倒,自己就无法生存下去。

    在此出场的乃是第八十三位的姚广孝,他的法号为道衍,也就是说,这个人是和尚。不过,他的父亲则听说是一名医生。总之,他在礼佛的过程中,同时也学习了阴阳术与诗文,是一个相当有名的和尚。因此他也跟着燕王来到了北京,虽然寄身于北京的寺庙之中,但却常接受燕王的咨询,而成了燕王的政治顾问。当然,这个和尚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最后劝燕王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干脆起兵的就是他。

    这时朝廷为了监视燕王,就派了一个将军过来,说如果燕王的样子有异的话,就直接将他捉起来杀掉。而燕王则以生了重病而求代遗言的理由把这名将军给找来,然后就把他给杀了,之后随即举兵。虽说是举兵,然当时燕王的兵力其实只有少数的亲卫队八百余人而已,让人有着他不知何以争取天下的感觉。

    就在举兵之时,刮起了一阵暴风,把燕王宅邸屋顶的砖瓦吹落了一片,摔碎在地上。就当大家都认为是凶兆而脸色大变时,只有姚广孝一个人说是吉兆。他说:“像这样便宜的瓦片摔碎了,就是老天鼓励我们,要让我们以黄色的瓦——也就是只有皇帝才能够使用的东西采取代的证明。”让众人精神为之一振。

    燕王的举兵虽然让朝廷为之一惊,然而其实早就心里有数,所以也准备好了五十万大军来应付。因此就成了五十万对八百之争,一开始根本就无从谈论胜负。当然,燕王也努力地在各处征集兵员,特别是他的弟弟宁王这个人,由于也是负责防卫北方之故,因此手中有不少军队。由于燕王和宁王感情颇佳,所以在借用了宁王一半的军力之后,便开始了南下之举。

    这个宁王乃是一个对文化颇有研究的人,虽然个性有点古怪,但他却对中国的戏剧有不少研究,甚至还曾经自己写过戏剧的脚本。他关于戏剧的研究书籍也成了相当重要的文献。

    在此发起的这场内战,叫做靖难之役,也是这场连续政变的总称。

    这时负责指挥朝廷五十万大军的是一个叫做李景隆的人,他乃是六王之一李文忠的儿子,然都是个才能远不及于父亲的平庸之人。在幸田露伴的运命一书中,虽对李文忠赞誉有加,但也说到他的儿子实在不行。总之,是个没有决断力的人,总是让对方有机可趁,最后造成全军覆没。只是朝廷的后台毕竟比较硬,还是能够依次地送上大军,实际上燕王也曾有一度差点丧命。当他被敌人追赶时,周围连一个人都没有,于是燕王也只有在大军快要逼近的时候故意使出险招,他策马跑上一座小山丘,故意举起马鞭,做出向山丘的另一边呼叫己方的动作,朝廷的军队见了他的举动反而不敢靠近。像这样危险的场面听说还不只一次,连燕王的锁甲上都还留有不少被敌将的长枪所刺伤的痕迹。

    这时发生了一个很讽刺的现象,那就是朝廷的兵员虽多,然而却没有一个可以统括全军的将军。这样的人才本来应该有的,只是全都被朱元璋给杀了,即使有可以担当部队长的人,但能够担当大将军一职的人就几乎完全找不出来了。因此一次次的战斗下来,燕王的支持者愈来愈多,而朝廷中的背叛者也陆续出现,最后南京——这时并不叫做南京,而是称为应天府,总之就是现在的南京就对了——终于被攻陷了,而建文帝也失去了踪影,消失在战火之中。后来除了有建文帝死于当场的说法之外,也有其实他当时还活着,只是化身为僧侣逃脱的说法,这个说法被当成小说的题材,也就是日本幸田露伴所写的运命。

    把明初期的历史与日本做一个比较,朱元璋可说是兼具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两人的个性,建文帝为秀赖,而燕王则像是德川家康,以分合的局面来看也蛮吻合的。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倒是在于南京这个城市。在历史上,这儿一直是南北朝时期的首都之一,其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则只在明初,以及中华民国初期,而不可思议地,它做为首都的时间都不长。

    不知道是谁曾经说过,大阪这块土地,在日本史看来,乃是古时难波京的所在,之后丰臣政权时曾把大阪城列为首都,然而,却总是难以持久。因此若把南京的历史拿来和大阪的历史做比较的话,其实也有着这样有趣的共通点。

    后来,燕王终于灭了自己的侄子而当上了皇帝,也就是永乐帝。这个成祖永乐帝以军人的面相看来,确实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如果没有因他登上帝位而被排除的话,他在名将百人之中应该也是数一数二的人才是。

    这时,在建文帝的侧近之中捉到了一个叫做方孝儒的人。这个人乃是之前洪武帝因看重他的学问,所以才任他为孙子建文帝的老师,当时是被誉为儒学大家的人。他为了建文帝提了许多的进策,最后让建文帝不得不和燕王决一死战的,也就是这个人。

    因此,当永乐帝抓到方孝儒时,曾说过如果方孝儒愿意出仕于他的话,就原谅他的罪过的话,然而方孝儒却死都不答应。不只这样,当永乐帝要他写自己登基的诏书,而把纸笔拿给他时,方孝儒则大笔一挥,写下了“燕贼篡位”的四个大字。也就是把燕王喻为贼,而这毛贼居然夺下了帝位之意。写完之后,更把笔往永乐帝,让永乐帝大为光火,就把他给杀了。不光是方孝儒一个人,永乐帝还把他的族人、友人,以及其弟子等八百余人全都给杀了,光从胜量下点上来看,将永乐帝与忽必烈对待文天祥的态度拿来一比,就可以看出忽必烈伟大的地方了。

    方孝儒这个人是个儒学原理主义者,因此虽然他本身的学问很深,然而辅佐建文帝一事则是相当失败的。结果,除了逼使燕王谋反之外,朝廷也因此溃败,在现实的政治和军事上可说是个没有任何能力的人,说实在的,其实放着他不管也就好了,就算要把他杀了,也犯不着连他的家族和友人也全都牵连。听说姚广孝也曾说过不可以杀方孝儒的建言,只是永乐帝没有听进去就是了。

    姚广孝这个人和汉朝的张良一样,并没有亲自率兵作战的经验,而是以军师的身份活跃,随侍永乐帝之侧担任战争的指导。总之,对以八百兵力起兵的燕王来说,能够击破五十万的大军而取得天下,这个人有着十分重大的功绩。

    姚广孝这个人在当时虽然是一名和尚,但在永乐帝即位之后,就还俗而回到了姚广孝这个名字,一直以顾问的身份待在永乐帝的身边。不过据说曾有一次,当他返回自己的出身地想要拜访友人的时候,友人就以其为谋反者的同伴之名而不愿意见他,留下了这么一则故事。

    建文帝这个人以年纪轻轻地就走到了悲剧性的最终幕,这一点和丰臣秀赖相同,同样地也得到了许多的同情。因此就有着诸如其实他是从火焰之中逃出等等的说法,这一点和秀赖传说也是相同的。在正史的明史之外,有着一本名叫明史纪事本末的书,在这本书中就清楚地记载着建文帝确实是有自其中逃脱的,而且还有注明何年何月于何处有人见到的详细记述。如果这些全都是虚构的话,那我认为写下这些的人应该相当具有小说家的才能才是。根据上面的记载,流亡的建文帝一直到年岁已大,和历史已经没有什么关系的时候,才被朝廷迎回,最后平稳地度过余生。我想这大概就是民众的愿望吧!

    无论如何,永乐帝在此统一了天下,不过他毕竟还是觉得这样待在应天府心里实在是不舒服,也许是那种再怎么说这儿也是敌人之地的感觉在作祟吧,因此最后就把都城移到自己原先的根据地北京。正确地说来,是在都城迁来此处之后才有北京的名称的,根据亚细亚历史事典,上头写的正是“才称为北京”而在这之前乃是称为北平。另外,也称作顺天府。

    把都城移到本来住惯了的北京,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这时的北元又开始蠢动。在它们的内部抗争之下,本来势力是已经相当衰微了,然而取而代之的是鞑靼和瓦刺等两个新部族的出现,造成北方的威胁不断。因此才把首都移至北京,由皇帝自己负责北方军事的领导。

    那些对于永乐帝将方孝儒给杀死一事有所非难的人,对于皇帝自己担任北方军的总司令官来意图对抗来自北方威胁的这一点上倒是有相当不错的评价。实际上,永乐帝也不只是驻守北京,他也以北京为前进基地数度往蒙古的方向出击,这一点他确实是个气宇壮大的人。

    前面也曾提到过元顺帝其实并不是蒙古人的说法,关于永乐帝,其实也有着他并不是汉人的说法。永乐帝对忽必烈相当地崇拜,除了有许多地方看得出来他是努力于以其后继者自居之外,在朱元璋灭元的时候,也曾把蒙古宫廷中的一名美女据为己有。在传说中就有这名美女其实乃是舍身侍奉于朱元璋的说法。永乐帝乃是汉人皇帝之中惟一的一个越过戈壁沙漠进行远征的人,由于有人认为汉人的皇帝是不可能做到这种事情的,因此才会有这种说法。

    关于朱元璋这个人,刚才也曾经说过,他是一个会把具有威胁子孙地位可能性的人全部加以除去的人,万一永乐帝具有这种可能性的话,其实根本就不可能会让他生下来,更不可能会有一时——当永乐帝身为燕王的时候——还想让他可能成为自己继承人的想法。事实上,如果这时就让燕王当上皇太子的话,那就根本不可能会有靖难之役的发生了。因此我认为以上的说法也只是好玩罢了。

    对了,永乐帝这个人对于大海也是相当有兴趣的,因此在这时就有了第八十四位的郑和)登场。

    郑和这个人是一名伊斯兰教徒,从他双亲的那一代开始就居住于云南。当云南地方因明的势力而被平定之际,当时的郑和年纪还小,他就在这时候被俘虏带走,最后成为宦官而开始仕奉于燕王。因此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也曾以武将的身份活跃,不过,大家关于他的记忆,应该还是在于他乃是一名大航海家。

    永乐帝命令郑和率领史上最大的舰队出海,其实会做这件事情,也是因为建文帝有可能逃往海外之故,因此而有着出海乃是要搜寻其下落的说法。与其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不如说这乃是顺便要来得恰当些。我认为本来的意义应该还是在于确保自南宋以来的海上贸易路线才是。

    总之,郑和也成了小说的主角,有一本三宝(保)太监下西洋记就是他的故事。在这儿,三宝指的是郑和,而太监则是指宦官中比较伟大的人。所谓的三宝本来是宦官的通称,但后来几乎要成了郑和的别名。(编者按:郑和初名马三宝,这里作者指“三宝为宦官的通称”系谬误。)这本书也就是他下西洋的记录。至于所谓的西洋,在这儿指的应该是印度洋,从中国看来,这乃是位于西方的海。

    在此,大概是西元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之间的事情,在这大约三十年间,共有七次航海。在这儿,郑和所率领的船相当地巨大,一只就有那有名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船五倍大左右,在在表示着当时中国的航海以及造船技术的进步。这只舰队是以百余艘左右的船舰构成,而带去的人数,包括乘船的士兵、官吏,以及翻译人员、医生、学者等在内,合计有二万数千余。

    在今年,关于郑和资料最详尽的日文书终于出版了,那就足中国支配海的时代一书——不好意思在这儿举了其他的出版社,这本书乃是新书馆出版——我认为这本书也是对于中国历史有兴趣的人所应该要读的。虽然我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委托,但我还是要来宣传一下,毕竟这是日语书籍中关于郑和最详尽的一本书。不光是郑和而已,书中还把所有中国海上至今出人的事情全都记载了。

    只不过,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描绘的是一名长有长髭的武将,也许所要表现的就是郑和吧?可是郑和是一名宦官,因此并不可能会长胡须。当然,像宋朝童贯那样子极度少见的例子还是存在,只是这终究还是日本描绘的画师的一个大错误。其次,书中对道教和佛教没有仔细地加以区别。最近,日本出了一套以水浒传为题材的漫画,然而其中在道教的本山里居然出现了佛教的和尚。道士和和尚不同,既不剃发、也不剃须。我认为如果作家没有在这一方面分辨得很清楚的话,那么对画图的人来说实在是很不公平的。

    说到郑和共实行过七次大航海的计划,一直在印度洋出入,最远的一次还到达非洲的东海岸。也许这一点大家并不太知道,不过在非洲东岸的某个港口遗迹挖掘时,有不少的中国古物出土。像是中国的钱币、陶器的碎片等。当时的印度洋除了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之外,再加上中国人,可说是东西交通相当盛行。至于从欧洲来到这儿的瓦斯科达格马,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因此,就算把印度洋称为郑和的海,其实也不为过。

    在这七次的远征中,他也不断地击退海贼,甚至还在被卷入王位继承的纷争时帮助正统的国王等,因此虽为一航海者,但在名将之中也有相当高的呼声。基本上,他是在西元一四年时率领着二万数千余人来到非洲的,光是这样的统率力,就足以称为名将了。

    郑和虽然没有前进到欧洲,但在中国支配海的时代一书,提出了郑和可能具有发现澳洲的可能性的说法。由于这是由英国人所写的书,说来其立场可能甚为公正。因此,我也有着也许那上天会在澳洲西北部某一个无人的海岸挖掘出作为郑和上陆证据的石碑的梦想。

    这在谈到第五十七位的王玄策时也曾经提到过,郑和虽然率领了这样的大舰队进行远征,然而并没有设立里什么殖民地。在海的彼岸建立殖民地这样的想法,在中国几乎是没有的。也因此,忽必烈对日本的远征,在中国的历史上其实是相当异常的事。忽必烈也曾派舰队前往爪哇,不过也是完全给赶了回来。

    在这里我想到一件事情,有一位有名的女性作家在最近所写的关于北条时宗的文章中,提到了世界上惟一击退蒙古军的民族就是日本一事。这个人对西洋的历史非常地熟悉,但恐怕也是一个认为世界就只有由日本和欧洲两者所组成的人吧!蒙古军不但在现在我们所提到的爪哇也遭到了失败,在埃及甚至还败于陆战之上。当时埃及军的指挥官,就是那有名的拜拜尔斯。接下来,蒙古也曾三度派遣大军前往越南,但三次皆失败而回。当时指挥越南军的人,也是越南史上最大的英雄,一个名叫陈兴道的人。蒙古军在于欧洲方面确实是所向无敌的,可是在其他的地方就有不少的失败了。也因此,要说世界上惟一击退蒙苗军的就只有日本人,就是非常可怜的错误了。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还有人这么想,而虽还是一位相当具有学识的人,这点让我觉得非常地失望。

    像是这样子的事情,什么世界上第一间餐厅乃是在日本什么的,也都是很糟糕的想法。在给小孩子看的——世界伟人传记全集中也是如此。根据我以前所见的,在全部百卷之中,亚洲人实在是少得可怜。虽然其中有日本人,但其他的亚洲人竟然只有三人:释迦牟尼、甘地、还有成吉思汗。居然一个中国人也没有!此外,把释迦牟尼和成吉思汗并列似乎也有一点怪怪的。举例来说,要是出现了莎士比亚的传记的话,那么有李白或杜甫的传记乃是理所当然的;而如果出现了亚力山大大帝的话,那么出现秦始皇传记的话,就会显得比较平衡。不过,在这传记全集之中如果要出第一个中国人的话,我想了一下,大概还会是诸葛孔明吧!算了,总是比一个都没有要来得好一点。

    在郑和死后,不久永乐帝也过世了,于是历史一下子就有了改变。也就是说,因为出海远征很花钱,所以就停手了!对欧洲诸国来说,远征之际是一定会在当地进行掠夺或是殖民地建设、还有猎杀奴隶等等,几乎是把当地的资源全部加以榨取,然后再以之做为远征的经费。像是在伊莉莎白女王一世时代的英国,当时的德雷克提督就是以远征乃是金钱的来源这下点来说服女王的。

    在中国方面,由于并没有这么做,因此远征自然就只是花钱。而且,还有负责远征的乃是宦官的偏见。因此就停止了出海远征。这时停止了出海远征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然而不可原谅的是将郑和的航海记录、以及技术书等等的全都加以烧毁,这个烧毁一切资料的人叫做刘大夏,他的名字一直留到千年之后。

    极端地说,这个人改变了历史。本人据说是位非常认真的官,他为了朝廷不让宦官的权力坐大,也为了避免无益的费用支出而做了这样的考量。无益的费用支出总是会以税赋的方式来打平,最后只会造成人民的麻烦而已。这样的论点当然是正确的,只是把郑和的航海记录以及技术书全都烧毁这件事就很要不得了。

    也因此,世界历史的转捩点就在十五世纪。大约一四三三年的时候,郑和的航海结束了。而在一四五年左右,其航海记录完全遭到烧毁。另一方面,瓦斯科达格马发现印度洋的航路,则是在一四九七年,也就是十五世纪末的事。在那之前的一四九二年,还有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因此,十五世纪可说是海的支配权由亚洲转移到欧洲的时期。而且和中国人不同,对欧洲人来说,所谓的远征乃是为了掠夺和侵略而实行的,于是之后的世界史,就成了西方对东方的侵略、以及加害的历史了。

    很可惜的“中国支配海的时代”在就此结束,而明这个国家也变得非常保守。

    这时开始的,还有万里长城的建设。长城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专门防卫用的,因此建筑这种东西本身没有什么坏处,不过和永乐帝以北京为出击基地向北方和西方出击的做法相比,就显当十分消极而保守了。万里长城之外不出去,海上也不出去,则中国文明自体就成了锁国的状态,虽然国内的商业及民间文化等持续地发展,但对外则不开放。这也使得中国社会往停滞不前的方向而去。是以,郑和的死也代表着将中国对外的窗口加以关闭的意味,具有非常的象征性。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有详加考量的必要,像刘大夏这样的儒教官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基本上儒教在当时已经比原本孔子所倡导时更加地形式化,而从儒教原理主义看来,提供国家利益这件事本身就是反正义的。这在历代都有相当的议论。因为如此一来,随着国家收入的增加,就一定会有朝廷与商人争利的情形出现。而郑和的远征确实是花费了相当的金钱,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可是如果能够因此而确立海外贸易的路线的话,就长远来说,应该是能够提升利润的。只是提升利润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不应该的事罢了。在儒教的考量里,财政的再建乃在于俭约。重点就在于:并不是要增加收入,而是要减少支出。因此就要把不能提供即时利益的大舰队远征予以取消,用以减少支出。

    因为有着这种想法的缘故,即使他们是站在他们所谓的正义之上,然而视野却实在是极度地狭小。毕竟人对于未来是无法预知的,然而从这样的行为使得全中国停滞,以及视野矮小化这一点来看,刘大夏的所作所为在人类史上还是无法原谅的。

    就这样,明进入了非常保守的时代。

    接下来是第八十五位的于谦。这个人本来是个文官,而且从事地方官的工作,被称为于青天。表示他如同宋的包拯被称为包青天一般,是个非常光明正大的人,相当地受到民众仰慕。

    当时,正是明的第六代皇帝,也就是英宗在位的时候。说起这个人,也有相当曲折离奇的命运。英宗皇帝受到宦官的怂恿,亲自带领了军队去与本来并不需要他亲自出动的战争中的强敌作战。在这时的北方,北元早已烟消云散。大概是由于其内部的不断抗争之故,不知何时便已消失,取而代之的,乃是另一支强大的骑马游牧民族。这支部族被称为瓦刺,其族长则叫做也先汗。

    这个人在约十五世纪中的时候,将蒙古高原的东半部加以统一,然后就迫向北京。本来应该是只要能够与明互相贸易往来就可以的,然而当时采取保守姿态的明却断然地加以拒绝。于是他们就马上发挥实力,率领着为数众多的骑兵部队指向北京。说到这里,刚才也提过,没事找事做的英宗就在宦官的怂恿下准备与之对抗。本来虽然没有这样的必要,但最后还是率了五十万的大军进行远征,跟后就留下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事件。

    这两支军队一开始老是相互错过,一直都没有遭遇到,直到八月时,确知了明军所在地的也先汗对明军展开了急袭。由于策略得当,让明军吃了大败战。而英宗就在败战之后穿着锁甲晃来晃去,到处又找不到部下,正当不知要怎么办,只能够隐于树荫之下的时候,却被敌方发现了。由于不管怎么看来,他都不像一名地位低下的兵士,因此就将之拿下,而后一问竟发现是明朝皇帝。由于也先汗根本没想到会俘获明帝,因此自然大喜,就以之做为交易的筹码。也就是说,我可以将你们的皇帝归还,只是你们必须要以财宝或领土来交换的意思。由于瓦刺也没有杀害英宗的意思,因此自然认为这场交易一定会成立,没想到结果却不是如此。

    当时,于谦取得晋升,成为兵部尚书,也就是国防大臣。这个人当初在担任地方知事的时候,要转任之际,当地的人民竟同声哭泣并希望他不要离开,结果一待就待了十九年之久。他不单是一个好官,也是一个好人。

    这时候,除了有要接皇帝回来的意见外,也有认为北京很危险而想要迁都回南京的意见,这些于谦都一一加以斥回,既不答应瓦刺的交易,也不舍弃北京,还任英宗皇帝的弟弟为新的皇帝,建立彻底抗战的机制。

    这样一来当然让也先汗觉得很没趣,于是就以攻陷北京为目标,而全面发动总攻击。于谦在之前皇帝所发出的大军早已四散,而北京早就没有什么兵力的情况下,只好召集义勇兵来守城,好不容易总算守住了北京的城壁没有遭到破坏。就在包围战一直持续下,也先汗终于放弃而退兵。也许也先汗是个容易放弃的人吧!他回去之后竟若无其事般地放了英宗回来。只是,表面上是如此,但是明的新皇帝已经登基,因此让英宗回来大概也是等着看明的宫廷之中是否会发生内斗之类的事,所以应该还是有所期待的才是。

    总之,在也先汗退兵之后,北京是守住了。而当然,对新皇帝来说,于谦乃是最大的功臣,可是就回来的英宗来说,应该要拿他怎么办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到了这个地步,也不可能再行皇位的交换,英宗已经是退位之身,虽然要说可怜也真的是很可怜,但还是只能够将他禁闭于北京城内。

    好了,我们再从新体制的整治这一点来看,由于于谦这个人非常公正严明,因此自然就有不少对其怀恨在心的人。而当新皇帝即位不久便卧病在床的时候,这些对于谦有所怨恨的人就发起了政变,将遭到禁闭的英宗救出,然后再度让其登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