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这么多学科,李邦华看到京城几个月的变化大概也明白;但要求文事学院降低学年,朱由检没同意,反而说他怎么不从现有青年军官里挑选合适的人适当培训下,这下令李邦华茅塞顿开。
就和现在的军官和政委的差别,古人不是不明白,只是没接触过;一说就会懂,相互帮助和制约,与简单的太监监军不同。
朱由检见李邦华想明白了,便商议了校训:责任、荣誉、忠君、国家。
学院院长朱由检毫不犹豫的做了,督查李邦华,武总教习曹变蛟,文总教习宋应星,荣誉总教习徐光启。
在北海附近那片由仓库临时改建的校园里,朱由检就校训就当前大明面临的内外环境,强调了目前每位大明子民尤其是军人应该担当的责任;说了九边整编、剿匪过程中的几个故事,强调了荣誉感;当然最后以八大商通敌及刺杀事件谈到忠君和国家的概念,最后向大家描绘了大明以外的世界,要他们学好本领,保家卫国。
朱由检前后讲了差不多快两个时辰,要不是学生们都带着小马扎,估计当场晕倒的会
不少;刚开始时还有很多人不以为意,但不久就被演讲吸引住了,最后更感动得狂呼:“大明万岁!皇帝万岁!”
请了托吧!崇祯水平那么过么?有人不满的想着。
托?当然有托!那些皇庄和工匠营来的小朋友们就是托。
讲完话的朱由检在欢呼声中离开了,留下破败的仓库做宿舍和教室;还好内宫营造监的在忙完工坊区后抽调人过来盖新校区,学生和教习在课余也加入劳动大军,禁军和殿前直军也派人来帮忙;很快新的单层教室、饭堂和通铺的宿舍都建好了,连校区五、六个大大小小的操场都平整好了……。
学校里没有什么贵贱,你怎知身边的同窗以后爵位不比你高!皇帝的话虽还在耳边;由于地位和见识的差异,学生们不可避免的分成了几大块:“二少派”、“书院派”、“工匠派”和“乡村派”,这四派又依据地域和性格喜好分了不少派。
派系间刚开始也时常发生冲突,在朱由检闻讯赶来将几个屡教不改的让含泪的家人领回去后,再没人敢闹了;但隔阂依然存在,随着时间增长,他们又把心思用在了“文斗”上,在学院组织各类活动、比赛中明争暗斗,相互比试,赢则欣喜若狂、取消对手,输则羞愧不已、无脸见人。
长时间在一起摸爬滚打,各对立的派系的人在最后毕业时都会的叫着对方的外号痛苦流涕的抱在了一起;多年后天南海北的他们有机会聚在一起时,还会相互取笑打趣,但那时只有淡淡的忧伤,因为有些人已再也看不到了。
虽然不久后北京后又成立了京师大学,但名声一直没讲武学院高,更不用说全国各地相继成立的各类学院和大学;讲武学院的学生在军、政、商、学、农、医等方面都取得相当优秀的成绩,一直是大明帝国综合影响力最高学校;后来由于多次拆并才被其他专业类学校超过,但它的学生在军、政、商界出类拔萃比例一直是大明最高的。
同时它也是唯一的一所从创立起的就由皇室出资的学校,从未间断;后世有人将它列为“常青腾”大学之首,也不是没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