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上海街角酒吧的虚幻时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喜欢极了街角的酒吧。踱步而入,选一处临窗的位置悠然落座,点杯卡布奇诺,任凭香甜的蒸气舔过指缝、抚过鼻尖,轻歌曼舞在爵士的浓郁节奏中。凝视窗外,看原先行色匆匆的各样人等,走到红绿灯面前不约而同地放缓脚步,有的还谨慎张望,方踩着黄昏的鼓点,翩然远去。十字路口,演绎紧迫笼罩下人类神态的微妙变化;而酒吧那堵窗,让玩赏风景的我,也做了别人的风景。

    呵一口气,细密的薄雾粘上玻璃,我意识到,两道风景因为这透明的隔断而产生。上海的酒吧常以“怀旧”招徕顾客,经营着“老克勒”的弥散烟云;无论是慢性子的老式挂钟,还是青灰色的壁砖,都指向“沧桑”于是窗外的陌生路人调配着窗内的陈年摆设,仿佛我的身躯安坐在中世纪的厚重台阶,目光却随21世纪轻盈流动。历史和现实的融汇与对望?这仅仅是第一层。

    上海的酒吧重生于1980年代,如今被捧作经典的衡山路,之前还很是清幽。其实老上海的酒吧胜地是霞飞路、广西路一带,衡山路多属居住性建筑,但它镌刻了旧日印痕:花园洋房、饭店公寓、学校教堂尤其高大的法国梧桐,茂叶繁枝编织一幅“东方巴黎”的缩影,令人怀恋丛生。这是老式欧洲,是欧洲在老上海的倒影。有这般家底,政府便大力开发,将那倒影略略改造,就恰到好处地嫁接起怀旧与时尚的盘根错节。毫无疑问,外来语“酒吧”已自动曝光了第二层含义:异域和本土的碰撞与交错。

    老上海诠释老欧洲,红粉佳人依偎卡布奇诺,怀旧亲吻时尚,囊括了所有的浪漫素材,折射到街角酒吧的窗上,暧昧闪烁。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个由国家权力和商业资本合谋缔造的语境里,前者悄然隐退了。“虚假”!我猛然醒悟。

    虚假感主要源于新兴酒吧对历史的涂抹。老上海不只是鸳鸯蝴蝶梦,抑或陈丹燕们的金枝玉叶,她也是汇聚各种激进人士的大峡谷。没什么好奇怪的,左翼思潮曾席卷欧洲,知识分子纷纷为之倾倒。布莱顿就在法西斯猖獗时把刊物超现实主义革命更名为革命的超现实主义;即便希特勒,不也有过“啤酒馆政变”吗?这股世界性潮流深深浸染了中国的城市,酒吧、咖啡馆成为作家、艺术家以及职业革命家的沙龙。这里没有隔天的纽约时报,但生活周刊一样燃烧热血。他们辩论、创作、谋划、组织,豪情胜火。内山书店附近有爿咖啡馆,清一色火车箱式背靠背座椅,鲁迅先生经常于午、晚不接时会客,初见萧军、萧红便在此处。酒吧、咖啡馆、餐厅,正是具象的“公共空间”

    此情此景已然消失。你大可以啜饮着“罗马假日”想象几十年前的青年出入酒吧,为文艺、爱情痴醉。但注意,他们只是空洞符号,给你的矫情增添些诗情画意罢了。你所消费的1930年代,那些同商业不相称的内容已遭到删除。换言之,政治是享乐主义的禁忌。

    表面上,酒吧情调和主流意识形态相距甚远,然而在“革命叙事”转向“执政叙事”的当下,前者正是后者喜闻乐见的。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标榜过的革命旗帜越来越成为异议者的壳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思想领域不可遏止地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江河日下,再一味摆出“政治正确”的蛮横脸孔,难免逐渐丧失话语权。与其这样,不如同资本联姻,用软饮把顾客的荷尔蒙引向消费,用消费的幻觉篡改历史、绕开现状。同时,这种“中产阶级趣味”符合主流意识形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