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初三相为何不得善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拜读吕尚贤先生的大作明初三相无一善终(2004年12月28日杂文报),我在若有所悟之余,略感意犹未尽,故撰写此文,作为响应和探讨。

    先说胡惟庸。定胡惟庸谋反值得商榷,但他骄纵贪婪、专权乱政确有其事。历代统治者对功臣的腐化往往眼开眼闭,甚至变相鼓励。如杯酒释兵权后石守信遵循赵匡胤“劝告”一心聚敛家财,却从未受任何惩治。腐败会动摇皇权,但勋贵是皇权的基础之一,以“适当”的腐败换取他们的死心塌地,划得来。

    到明代情况有了变化。一则朱元璋出身贫寒,饱尝辛酸,他总结元代速忘的教训,认为吏治腐败乃症结所在,因此他对贪官尤为狠辣;二则,也是最关键的:胡惟庸“专权乱政”明史称他独揽相权、结党营私。如果说“适当”的贪污有利于统治者内部的“团结”那么“专权乱政”便是对皇权的侵害。所以,胡惟庸之死首因是相权越界,严重威胁了皇权。李善长的死既为受胡案牵连,也因为他任左丞相时专横跋扈。至于循规蹈矩的王广洋,由于包庇胡惟庸害死刘基,事发后又极力抵赖,让朱元璋感到勋贵朝臣已结成官官相护的势力,必须斩草除根。

    胡案的影响是深远的。朱元璋由此更不信任朝臣,便用皇权兼并相权,造成“威柄在上,事皆亲决”的局面。历史地看,相权经历了被逐渐削弱的过程,及至明洪武十三年乃告寿终正寝。皇权的大幅扩张加强了统治,提高了自身效能,却也为宦官专权埋下隐患。吕文指出:“终明一代,尽管统治者防了权相,却没有防住权阉。”可谓一针见血。天下事何其繁杂,以朱元璋的精明强干也力不从心,朱棣登基后不得不成立内阁为皇帝分忧。这不等于复活相权,为防止内阁坐大,明统治者重用了两种势力:一为特务政治;二为宦官政治。

    明代特务政治源自朱元璋。锦衣卫既是禁卫军,又是秘密警察,由皇帝直接指挥,是皇权监视臣民的重要工具。明成祖朱棣靠“叛逆”夺取政权,他利用锦衣卫滥杀所谓“建文余党”以腥风血雨换江山永固。宦官政治则属朱棣的发明。朱棣夺权成功,宦官出了大力,他觉得心腹阉竖比亲骨肉还可靠,遂设立太监执掌的东厂,职权是“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宦官的运用其实广泛得多,比如充当监军,监视统兵将领;万历帝还曾派出心腹宦官搜刮民脂民膏。

    以朱棣的胆略和勤勉尚能“合理”驾驭宦官,不至于影响治国,那些长在深宫的后世子孙何来祖宗的雄心与手腕?结果是被权阉“僭权”何况宦官政治必定同特务政治合流,权阉用锦衣卫残害大臣巩固势力屡见不鲜。不过权阉仍然依附于皇权,这可从魏忠贤等人总通过皇权的名义达到个人目的看出。因而权阉必须牢牢拴住皇帝,一旦失宠或新君上台,便意味着毁灭。但宦官政治始终是皇帝的依靠,旧的倒下,新的随即冒出。王世贞说太监“能为乱而不能为变”是正确的,但一浪高过一浪的“乱”到底使江山易主。当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到达北京,深受皇帝宠信的宦官却开门投降,崇祯煤山自缢时身边只剩一个太监。皇帝赖以维持统治的工具,竟成了明王朝的掘墓者。

    可以这么说,罢相之始,已注定明统治者无法摆脱宦官专权的侵扰。而吸取经验教训,理顺、调整这一变局,则是清朝的任务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