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水上缉私队奉命在北门的码头上阻击敌人。
可是战斗刚一打响,刘双江怕死,就丢下队伍一个人跑了。水上缉私队群龙无首,面对日军的进攻,只有挨打的份,毫无还手的力。
幸亏罗宋赶到,他挑起了大梁,领着弟兄们跟小鬼子继续干。
后来小鬼子占了正阳关,罗宋就领着弟兄们往寿县城里赶,想助寿县城守军的一臂之力。
无奈小鬼子太多了一一据说还有内应。不几,寿县城也破了。
寿县城破了之后,他们没办法在城里立足,只得撤到东门外,那里靠近八公山。
当时八公山就有保安部队一个团(保一团),可是被日军一个中队顶得死死的,这个团动弹不了。眼看着县城被鬼子攻破,只有眼睁睁看着的份,却不能前去支援。
罗宋手里只有几十个兄弟,此时也只能在东城外打游击。
为了便于打击敌人,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罗宋征得大家的同意,将队伍改称为寿县人民自卫队。
后来,罗宋带着弟兄们与突围出来的史保国团接上关系,于是他们就进了八公山。
这样他们才先后与吕政委和倪玉霞相遇。
本以为跟着史保国接着打鬼子,没承想史保国接到上峰命令,要转移到淮北去。
而原在八公山的保一团,在史保国团撤走后,也往西撤了,据说是奉县长唐明友的命令撤往史家山一带了。
这样,他们只好自己打自己的,在寿县城里城外寻找机会打鬼子。
他们的行动,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老百姓说,还亏得有一支自卫队来替他们出出气,不然,他们怕是要被日本鬼子祸害死了!
而在这一段时间里,罗宋卓越的指挥才能让弟兄们对他口服心服。他们当然不知道罗宋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对打仗这么在行?
在这支不大的队伍里,余少波是罗宋从红军部队中带出的唯一一个红军战士,也只有他才知道罗宋在红军时期已经就是侦察队长了。
那年他跟着罗宋从飞虎山出发,护送彭一虎夫妇和他们一行人返回寿县卧龙山,后来他们就一直在一起。
他们在卧龙山没呆多久,就被组织调去搞地下工作。先是在寿县城里跟着吕其昌书记,后来就到了正阳关,到了水上缉私队。
水上缉私队有一个刘旺五,是刘双江的侄子,罗宋说刘旺五是他安插在缉私队的人,也是一个地下工作者,不过他目前还不是党员,对他还要继续做工作。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刘旺五也加入党组织,经组织批准,他们三人组成一个党小组,负责对寿县整个警察部队搞策反工作。
日本鬼子来了,这项工作的重点发生了变化。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党组织的工作由策反改为团结各种力量共同抗日。
但他们的工作一直处于秘密状态,所以,知道他们这种关系的除了他们三人,并没有别人。
现在,罗宋他们三人把这支小小的武装牢牢掌握在手中。罗宋说,他要把这支队伍打造成一支具有特别能战斗的抗日队伍。
当然,他们的队伍还在扩大。事实上,在罗宋策划的对日军的一系列战斗中,让许多的有志青年选择了这支队伍。
现在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七八十人了。
罗宋带着自卫队的弟兄出了八公山,正想进城去,却发现从八公山至城里的大道被洪水淹没了,根本徒涉不了。
这样大的水,却是很少见的。有年纪的老者说: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的夏季,沿淮一带暴雨成灾,淮河、东淝河、寿西湖汇流为一,恣意汪洋,无处渲泄。
寿州城宛若孤岛,城外白浪滔天,禾苗尽没,墙屋倾圮;城内百姓一夕数惊,终日惶惶。
最终,洪水在低洼薄弱的城墙西北角撕开一个缺口,咆哮入城,一时之间三千百姓葬身水底,官廨民庐荡然无存。
老百姓把这次洪灾称之为“丙寅之厄”,并将它载于史册,镌刻于碑石之上。
不过,这是六百年来洪水最后一次入城。
这是因为寿县人为丙寅之厄震惊,他们决心修筑起城墙,来抵御外来的洪水。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终于修筑起了现在巍峨高大的城墙。
“怎么办?我们还去不去县城里?”余少波皱着眉头说。
望着翻滚的洪水,罗宋陷入了沉思。
一会儿,他说:“由我和旺五,春仔去城里,把那几个汉奸控制起来,你们待洪水退后再进城。”
余少波问:“那你们怎么过去呢?”
罗宋说:“没有渡水工具,我们只有扎木排过去。”
他们在村子里找来几根木头,用绳索把木头绑在一起。三人上了木排,就往县城方向划去。
由于水势太大,他们从八公山的西麓开始漂流,到达寿县城墙头的时候,却是在东门头了。
东门外水势已缓,他们使劲划,总算划到东城门头,伸手一掰,掰住了墙头,三人相帮着上了城墙。
三人一看,城墙外波浪滔天,城墙内却一片安谧。
他们下了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