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问题的人不解决,问题就会一直存在。
朱瞳直捣要害,把问题县丞陈有为送进大牢,会议的进程也顺畅了很多。
不过除了推广种植番薯,切实落实好防疫工作,关爱县丞隔离生活,会议上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也没有其他重要的事情了。
上过班的同事们都知道,人多的会议不重要,重要的会议人不多。
重要的决策落实运营,只需几个大佬,又或者一个大佬力排众议独自拍板决定就行了,剩下的小喽啰无非就是落实执行。
这个道理亘古不变。
比如明代的早朝。
每天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寅时(3-5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卯时(5-7点)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作出答复。
乌泱泱的一群官员,实际上能发表意见的只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只有听的份,而站得离皇帝远的人,说不定连话都听不到,这纯粹是浪费他人生命的行为。
但自明英宗以后,明朝皇帝就越来越不喜欢上早朝了,更狠的比如嘉靖和万历,二十多年都没上过早朝,朝廷的运转也没有出大问题。
后来的亡国君崇祯,每日批改各地奏折到丑时,每日早朝必到,结局却还是要煤山自缢身亡。
所以,早朝并不能影响国家的运作和兴旺。
指望早朝能决定生命国家大事?
纯粹扯淡而已!
就连前朝,前前朝,前前前朝,都没有一天一朝的惯例,也就初一和十五两天要上朝。
但是老朱是皇帝中出了名的卷王、劳模,所以变成了每日一朝。
如果他不在京城,则由太子朱标监国,代替他上朝。
上行下效。
各地官府也有类似的流程。
如果不是上面盯得紧,需要做个仪式来应付一下,朱瞳早就废了形式主义的早朝了。
不过江宁县的早会时间倒是不多,一般就半个时辰而已。
听取下属简洁的工作汇报,在安排工作部署后,如果遇到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会适当延长,最后就是接受下属的叩拜就宣布散会。
今天的早会时间延长了半个时辰才散会,在县衙里众多领导的注视下,周大牛局长像个老农一样亲自扛着两筐番薯,健步如飞朝着农业局的小楼狂奔去。
不是一百五十斤的周大牛不稳重,而是番薯的产量太过惊世骇俗。
如果真的如朱瞳所说能亩产百石,仅靠着地瓜就能让大明彻底告别饥荒,甚至能影响整个大明朝的国运,推广育种的周大牛也有资格在族谱单独开一页,死后还能成为寺庙里被供奉的神仙。
若是之前,周大牛对陈有为的遭遇还有一丁点兔死狐悲,现在只要朱瞳一个眼神,他会立马亲手将陈有为埋进土里给番薯施肥。
呸!
什么档次,也配给朱大恩公捣乱?!
……
江宁县衙的会议是散了,老朱奉天殿的早朝却是还没散。
“皇上!虽然朱瞳的能力出众,但年纪尚小,履历尚浅,恐怕难以服众,请皇上三思!”
吏部尚书刘崧见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个人出来说话,便硬着头皮站了出来。
(刘崧,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是个家贫而力学,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江右诗派扛鼎之人,一生简朴,年少时寒无垆火,手皲裂而钞录不辍;年老时兄弟三人共居的一间茆屋,田五十亩,及贵,也无所增益,用了十年的一条布被,被老鼠咬坏了,才换掉,仍然缝补以后让儿子穿。
刘崧这个人,可以说是明朝大公无私的典范。放着朝廷的一些“家庭补助”不用,从来都是自己一个人出任职务,不带任何家眷。他出任北平的时候,破天荒地带了个仆人,到了地方还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