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泽轩在宫门之外,要求面圣之时,李世民正在窗外,听老学究孔颖达,给皇子们授课。
突如其来的饥荒,搞得李二陛下焦头烂额,好不容易把事情处理完毕,他自然不想继续面对满桌子的公文,而是想稍稍放松一下,换一换心情。
检查皇子们的课业,便是他为数不多放松的方法之一。
他的大儿子李承乾,年仅十岁,却丰姿峻嶷、仁孝纯深,聪敏机灵,读书也非常用功。
三子李恪,敏而好学,也是个好学生。
四子李泰,就更不得了了,连一向古板的孔颖达,都经常夸奖这孩子有天赋。
(次子李宽,过继给了五弟李智云,暂且不提。)
正因为生了三个这般出色的儿子,所以李二才会选择用检查课业的方式来放松自己,因为每次听到孔颖达夸奖自己的孩子,他的心情就会莫名的好起来。
“越王殿下天子聪颖,这一句老夫只讲了一遍,你便能举一反三,好,很好!”正当李二站在窗外,美滋滋的听着孔颖达,夸赞自己的四儿子时,一个内侍突然出现在了他的身前,并凑在他耳边低语了两句。
“许泽轩要见朕,他刚刚回京,按例不是应该先去兵部报备,怎么直接就来求见朕了?”为数不多的爱好被人打断,李二陛下的心里,肯定是有些不爽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年轻人能有一腔热血,回到家后顾不得休息,第一时间就进宫面圣,这样的精神,还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偷闲和处理国家大事,哪一件更加重要,作为皇帝,李二一直分的很清楚,因此他并没有过多的犹豫,心念电转间便命人摆驾,重新回到了那座经常面见大臣的宫殿内。
“宣文水县男,右武卫左中候许泽轩觐见!”伴随着太监有些尖锐的嗓音,许泽轩一步步迈入了大殿,第二次来到了李二陛下的面前。
“臣许泽轩,见过陛下!”第二次见李二,许泽轩少了些忐忑,多了几分沉稳。
“免礼平身!”皇帝轻轻一挥手,示意许泽轩起身,
许泽轩年纪小,资历浅,虽然受李世民的欣赏,不过论圣眷,比起杜如晦之流,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赐座是不用想了,只能站着回话。
“不知许卿此来,所谓何事?”李世民身为皇帝,事事都掌握主动,一应礼节完毕后,自然由他率先发问。
许泽轩恭敬的回答道:“回陛下的话,臣此来所为两件事,其一是向陛下汇报关于治蝗和推广伤兵营的有关事项。
其二则是想对赈灾一事,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哦?朕也很想听听许卿的意见,不妨说来听听!”李二陛下微不可查的看了许泽轩一眼,对于其汇报治蝗和推广伤兵营相关事项,他丝毫不感到意外。
他好奇的是,赈灾的事,明明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这许泽轩为何要在这个时候,提出自己的看法。
“咳~咳~”许泽轩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清了清嗓子,便朗声道:“首先说最简单的推广伤兵营一事。
关于在战时,如何有效的救治伤兵,又有那些注意事项,臣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已经把大概的方略,给整理了出来。
右武卫的几十个随军郎中,跟着臣数月,也把救治的方法,学的差不多了。
陛下若是想要推广,只需照方抓药,按照臣所写的方法执行,再让那几十个郎中,把相关的救治方法,传给其他卫的郎中即可。”
“许卿有心了!”李二对许泽轩的回答很是满意。
能够早早的定下章程,写下推广中要注意的点,这无疑能更好、更轻松的推广新式治伤之法。
而这种方法早一日得到推广,大唐的将士,就能少出现死亡、伤残的情况。
“臣也只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已。”谦虚了一句,许泽轩并没有立即接着讲治蝗的事,这倒不是没准备好。
关于治蝗的法子,他早已在之前呈上去的《治蝗疏》上,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之所以不说,是有些拿不准李世民在治蝗一事上的态度。
沉默了一小会儿,斟酌了一下语句,他这才用试探的口吻问道:“至于治蝗,不知陛下对此有何看法?”
“看法?”李二淡淡一笑,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道,“在此之前,朕也曾就此事,和几位大臣商议过。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先在长安城周边几个县实施,若此法真的有效果,再推广不迟。”
许泽轩闻言一阵无语,下意识的拍下拍自己的额头。
“许卿这是何意,莫非此法有问题?”在李世民看来,杜如晦提出的法子,实属老成持重之言,他实在不明白,许泽轩怎么会表现出,这绝对是个糟糕注意的神情。
“陛下乃是一国之主,做事求稳可以理解,然而……”说到一半,许泽轩又停了一下。
如果眼前的不是李二,他直言不讳,直截了当的指出对方的错误倒是没什么问题。
问题是坐在自己面前的,是当今皇帝。
而自己又不是魏征,不可能丝毫不顾及皇帝的感受,在任何时候都敢于直言切谏,所以说话的速度不免慢了些。
“有话直说,无论许卿说什么,朕都恕你无罪!”许泽轩的小心思,哪里瞒得过李二,他是个大度的皇帝,魏征那铁憨憨,不知惹恼了他多少次,但只要对方提出的建议,对国家有利,哪怕他心中再怎么气恼,到最后还是会采纳对方的意见。
被魏征惹恼,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光是贞观元年一年,魏征就提出了两百多条建议。
有着魏征这个先例在前,李二并不介意,许泽轩也直言纳谏一回。
许泽轩当然不会像魏征一样耿直,他说话的方式,要比魏征温和、委婉许多,只听他接着道:“然而想要有效的控制蝗灾,并非整治一州一地,便能行得通的。
治蝗不是施政,陛下若是要修改施政方针,先在一州一地上实行自无不可。
可蝗灾的爆发,往往是从一州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