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
朱格在旁忽地开口,接着又是问道:“您可知,这些衙役和官吏有多少人?”
嗯?
人数如何短时间能够看得出?
朱元璋一愣,不过还是耐住性子收回了步伐,轻声问:“此话何意啊?”
之前朱格说过许多不着边的话,他既不相信又觉得不可思议。
现在,他可是亲眼并且听到了百姓的苦楚。
足以说明朱格之前所说皆为正确。
而如今朱格却突然问出一句话,必然有所含义。
莫非这其中还有玄机?
“单单是这些进出的官吏衙役,就有不少于数十人。”
“想来,县衙真正的人数,要比这个还要多。”
朱格没有着急回答,只是盯着那些急匆匆的官吏和衙役。
朱元璋抱着臂膀,沉默地点点头。
一个底层县衙便是能够有这般编制,他属实没想到。
这要是其他县城又会是如何?
更别提下辖的乡镇了。
也难怪方才的百姓农民过不上好日子,不正是这些个底层的蛔虫在一点点蚕食着大明的国祚?
朱元璋越想越气,恨不得现在就抓着这县令的衣领,拿刀砍下那人的头颅,然后将此人的头颅送到各个县城示众。
可即便如此,也难解他心头之恨呐!
必须要有所改变制度才行!
“从进入县城开始,到看到这县衙官吏如此之多。”
“由此可见,这个县衙一年的俸禄支出恐怕是要超过这个县令一年的收入了。”
朱格淡淡地说道。
大明时期,底层这种县衙体制便是采用的自我供养,也就是说县衙内的官吏和衙役要县令去花钱供养。
而这个县衙不仅人多,还如此忙碌,可见其利益之大。
一个政策体制到底好不好,关键就看基层如何,后面的大明之所以国祚没有得以延长,同这个底层制度也脱不了关系,还有皇权不下县,没有皇权直接管辖的地方,才会存在更多的问题。
明代其中,县的长官称为知县,亦俗称县令。
知县的品秩曾有差别,吴元年定,上县知县从六品,中县正七品,下县从七品,不久俱定为正七品。
算得上是历代王朝中真正意义上的‘九品芝麻官’,但他们所以拥有的权利却丝毫不亚于府上的官员。
不过明朝的县令官员皆为出身自科举考试,更是科举考试当中的举人,知县实以举人出身者为主,进士或其它出身者为辅。明代县官由于出身的不同,晋升的方向也有很大的差别。
很大程度上,县衙所拥有的权利是不可估量的,根本就是县衙当中一等一的土皇帝了。
顾炎武曾经说过,大明亡于县制。
朱元璋沉思片刻点了点头,知道这是朱格想要他看清楚看仔细地将县令体制来看他之前对其他官员的选拔是否合理。
一个地区偏远的县衙拥有这么多的官吏和衙役,本就是说不清楚地事情。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一个县衙能这么僭越,必定离不开上面人的支持铺路。
朱元璋会意了朱格的话以后,开口问:“格儿,你同咱说说,是不是咱之前的俸禄定得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