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法,可是却非是第一个弟子,因为卫夫人与金师兄的父亲是好友,并且扬言说,如同金世叔有了儿子,便做当她的第一个徒弟,虽然当时师兄还没有出生,却早已经成了卫夫人门中的大弟子,先入门者为大,而我也就自然而然地称呼一声师兄了。”
唐一明听完之后,呵呵笑道:“原来还有这样的一番奇闻逸事,真是有趣,有趣之极。”
王羲之目光炯炯有神,温和的眼神中透着一股犀利,观看唐一明的一言一行,以及刚才金勇介绍时说话时的表情,便大胆地猜测道:“唐先生仪表不凡,虽然穿着文人长袍,却掩盖不住身上的气息,使得你威武有威严,莫非唐先生就是鼎鼎大名的汉王唐一明吗?”
唐一明听后,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王羲之的眼神会如此的犀利,只见他一眼,便已经识破了他的身份。他面色淡定,呵呵笑道:“将军说笑了,在下唐亮,并非是汉王唐一明,也谈不上鼎鼎大名,只是个无名之辈罢了。”
王羲之摇了摇头,说道:“先生既然来到逸少的府中,就不必拘谨,更不用担心,逸少与金师兄同出一门,是绝对不会加害先生的。亮者,光明也,而先生姓唐,又只有一个单名,和在一起,便是唐一明三个字,倒是和鼎鼎大名的汉王同名同姓。”
唐一明听后,不得不佩服王羲之的才学,有如此眼力的人,也绝对不是泛泛之辈,不过,还好王羲之只钟情于书法,醉心于湖光山色,若是从政,也必然是一个如同谢安一样的人物。他爽朗地笑了起来,拱手说道:“右将军好眼力,既然右将军已经看出来了,那唐某也不再隐瞒什么了。唐某便是唐一明,也就是汉王。”
王羲之哈哈笑道:“果然不假。”
唐一明道:“只是,我很好奇,将军是如何得知的?”
王羲之道:“金师兄是我的师兄,去年曾经做为汉王的使者到此,可今年却独自来到建康,如今又带着一个相貌不凡而又极具威严的人来了,所以逸少就大胆的猜测了一下。”
唐一明对于王羲之的洞悉力实在佩服,应该说金勇的到来,王羲之早就知情,也早就知道金勇潜伏与此,可是王羲之却没有说明,更没有去举报,也足可见王羲之对金勇并无敌意,对汉国也没有敌意。不过,王羲之身为晋臣,如此做法,却让唐一明感到迷惑。
“将军既然知道了我是唐一明,而现在我汉国和晋朝还尚处在敌对状态,如果将军将我拿去问官,不仅能换来不少荣华富贵,还会换来将军的忠君为国,何乐而不为呢?”唐一明试探性地说道。
王羲之呵呵笑道:“汉王把我王羲之当成什么人了?汉王率领冉魏之民,在泰山一带抵抗胡人,此事早已经传开。虽然汉王之前接受了燕国的封赏,并且和燕国的郡主成婚,可是现在汉王不是又回头攻打了燕国的青州和徐州吗?这也就足以说明,汉王和我们晋朝是一样的。大凡有识之士,又有几个人不为汉王的举动所佩服呢?上到朝中大臣,下到黎明百姓,没有一个不在私下议论汉王的,都说汉王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唐一明听完,万万没有想到他在晋朝百姓和一些士族的心中会有如此高的地位,竟然连王羲之这样的人物,都对他佩服不已,不可不说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将军言重了,一明不过是尽力而为,英雄不敢当,因为没有我手下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我也不会当上今天的汉王,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他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将军虽然这样想我们汉国,只怕当今的皇帝不这样想吧?我来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恢复晋朝和我们汉国的和睦,却恨没有门路而已。”唐一明道。
王羲之笑道:“汉王不必烦恼,一条门路而已,也无需费事。当今晋朝,天子形同虚设,真正的大权,却在朝臣手中握着,如果汉王真的想和晋朝和睦相处,不妨去找找桓大司马。我想,桓大司马也会很乐意见一见传说中的汉王的。”
“桓大司马?是桓温吗?”唐一明问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