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66章 小菜场(中秋快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波人习惯把菜做得比较咸,他们形象地把小菜叫作“下饭”,意思是吃一点小菜只是为了配合把饭吃下去的。

    请客人吃饭,他们往往会客气地说:“下饭呒糕(没有)饭吃饱。”实际上,宁波人的小菜,做得既入味又精致。

    上海人在吃口上,实际上比之宁波人,还要更加少而精的。

    有一句上海闲话,叫做“拿到篮子里就是菜”。

    这话得本意是嘲讽那些不会挑菜、不会讨价还价的“粗人”。

    不过,其实这句话还包含有另一层意思:都说上海人会过日子,就是说要会过日子,首先就要学会买菜。

    精明不是一个贬义词,精明的也不仅仅是买菜人,卖菜人同样也精明。

    上海人精明的味道,在小菜场里最能体现出来了。

    主妇们去菜场买菜,总要精挑细选,他们不仅要考虑“荤、蔬搭配”,还要精打细算,不能超支。她们还有一套自己的买菜经。

    即便是后来家里有了冰箱,上海人依然坚持天天去菜场,因为在追求生活质量的上海人看来,刚买来的小菜和冷藏后的小菜味道是不一样。

    甚至,上海电视台在全国电视媒体中,还率先首创了一档《小菜场》的栏目,让“小菜场”这个平民化的名字,登上了电视台的荧屏。

    这个节目,每天在黄金时段,播出15分钟的节目,及时播报蔬菜、水产、肉禽类、果品等服务信息,经常还指导市民买、汰、烧。《小菜场》很快成为了一档收视率很高,在华东一市六省,引起了很大反响的节目。

    另外,上海还有一句闲话说,“菜篮子里看形势”。

    也就是说,上海的形势好不好,只要去看看老百姓的菜篮子就知道了。

    事实上,“小菜场”真正做到菜源丰富,能够满足老百姓菜篮子的需求,那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

    从过去清晨“摆篮头”、排队去买菜,到现在去大卖场,把农副产品拉回家,菜篮子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这些都是上海老百姓最能看到的改革成果,就是它实实在在地改善了人们的一日三餐问题。

    为什么要说是“菜篮子里看形势”呢?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就很能说明。

    大约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人到小菜场不仅要带好钞票,还要带上票证。买菜要有肉票、鱼票、蛋票,豆制品票。过年了,新鲜鸡蛋很难买到,但是有冰蛋票。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小菜场真正做到了菜源丰富。国家领导人也常常从上海的菜篮子里看民生。

    但是很多上海人,特别是外地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一直到91年的11月1日,上海豆制品供应才正式废除了30余年来凭票销售的办法。而豆制品票正是上海农副产品最后一张计划供应的票证。

    随着票证供应的取消,上海人才算是真正走出了买菜凭票的年代。

    这时候正是菜市场下午的高峰期。相隔老远,王建东就清楚的听见了菜市场门口摊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