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兵种都是可以一个顶两、一个顶三的存在。
以前人数多的时候,尤其是轻骑兵和装甲营多的时候,一旦其他地方发生战况,可以进行快速驰援。
不过这种窘境不会持续太久,再过半个月,仆从军就要训练完成,军队实力也将迎来一次暴增。
站在原地思索片刻,刘峰随后便把目光投向了四个地方,分别是钱塘县,余杭县、大末县和山阴县。
在与战情司讨论之后,最终的驻军结果也出炉了。
其中,余杭县的守备官是马忠,驻扎六千守备营,大末县由邓芝负责,同样是六千人。
山阴县由魏延负责,驻扎一万五千名更卒军,并且逐步吸收董宪和严白虎的降卒,规划人数为五万人。
此地的东面是张鲁,离核心三县的距离较远,在道路没有贯通的情况之下,必须要有重兵把守。
解决完驻军问题,刘峰随后又召集文官前来议事。
这一次多出了五县之地,文臣的需求量大增。
但他手底下真正有技能的官员只有四人,缺口很大。
不得已之下,刘峰采取了之前所制定下来的统筹官制度,将商鞅提拔为钱塘郡郡守。
设立钱塘郡的方案早在半年前就有人提过,当初的计划是把钱塘县周边的余杭、富春两县合并,成立一个类似于“首都圈”的存在。
现在刘峰把这个规模扩大,把东面的余暨县包括在内。
如此一来,钱塘郡的规模就达到了四个县城,总人口达到了二百六十万。
至于剩下的大末、乌伤、诸暨和山阴四县,则分成两个“城市群”。
一个是以山阴县为主,诸暨县为辅,未来的发展是往东扩充,逐步吸纳张鲁掌握的上虞县、剡县。
另外一个是以乌伤县为主,大末县为辅,管理会稽郡中部的大片土地。
这两个都是大县,面积要比普通县城多两到三倍。
如此一来,蜀汉就将形成了三个“中心城市”,也就是都城、山阴城和乌伤城。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确定发展目标,将资源集中起来。
这也和灾变之前的城市群发展策略非常类似,先集中力量制造出一两个“吸血城市”再说。
毕竟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地方都照顾到。
可以预见的是,以后的乌伤和山阴两县肯定会迎来一次大的发展。
从基础设施的修建,像是道路、住房、农田、水利等等,再到医疗、教育和工坊业,都会有非常大比例的资源倾斜。
而为了加快两县的发展,刘峰直接任命糜竺为山阴统筹官,管理包括山阴县在内的两个县城。
吕为乌伤统筹官,同样管理两县之地,至于简雍,则担任钱塘县县正,辅佐商鞅管理好“都市圈”。
两天之后,有关设立钱塘郡和山阴、乌伤两座城市群的公文便从将军府公布出去。
此公文一出,瞬间吸引了不少工坊主的注意,他们很清楚,一项由官府主导的政策红利已经开始释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