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虽然风雪不断,不过人们依然繁忙不已。生产组的忙着筛选种子,照料牲畜。建筑队正在修理工具,为来年做准备??????每一个组,每一个人都没有空闲。
石路依然很忙碌。会议后族里的一些新改动,不可避免的出现新问题,他得随时解答族人的疑问。
会议后,最忙碌的就是各个长老,以及教育组的人。因为石路要求他们把一些生产的技艺写下来,做成各种典籍。
部落里凡是认识石路教给大家的文字的,都被集中起来,为这活儿忙碌。石路可没干过编书的活儿,加上又没有纸,所以做起来困难重重。
长老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一些抽象的字,无法理解。大多数时候,他们就靠着图画的辅助,来辨识其含义。这样,记录下来的东西就显得十分凌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石路先把自己想起的常用字全写在白色的墙壁上。然后找来巫禾和水鹿等几个认字较多的人,一起编写字典。
同时,为了节约时间,记录时也基本上是以简单为主。比如关于小麦的麦典就只有一张兽皮。上面画上小麦的样子,然后画上太阳和月亮运行的痕迹,作为收种时节的记录。
文字上记录也很简单,尽量选择准确而少的字去描述,一切以这时空的语言为基础。就连发音,都迎合了上去。
石路传授的文字,被巫禾和祭司们称为神的语言,所以他们接受起来很快。几天的功夫,他就把自己记得的常用字都写了下来。
其他人就忙着记录,这时候只能用抄写的手段来进行。不过这短短几年,学会书写的人远比认字的人少多了,所以进度很慢。
记录用的材料也是一个问题。之前石路就是找些兽皮和和竹片,然后随便刻刻画画,反正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
不过现在几乎是第一次给部落准备书籍,那就不能同之前那样了。石路选择了羚羊皮作为记录的材料。
首先,他把羊皮的边角切整齐,然后刮掉上面的毛。接着又让人多鞣制几次,展开后差不多就能书写。不过为了能长久使用,石路还烘烤了几次,然后用重物压平。这样加工后的羊皮,就成了简单的羊皮纸
至于墨水,巫早就解决了。他改进了最初的配方,添加了更多的炭灰,还加了些油脂。这样的墨水,写上去很难脱落,能够长时间保存。
书写的笔,也经过改进。以前就是拿一根木棍蘸着墨水,或者直接用刀刻画。新的笔用竹管做成,笔尖用狼毛和其他较硬的木材绑在一起。这种笔介于硬笔和毛笔之间。
之所以做成这种模式,也是因为羊皮纸的关系。太硬的话,很容易把羊皮纸捅破,太软的话着墨困难。
由于羊皮纸和墨所需的数量很多,所以石路把这活儿交给相应的作坊,专门的制作。正好制皮革的族人暂时任务不重,于是石路让他们全部投入进去,争取短时间内做出所需的羊皮纸。
记录的工具改善后,能书写的几个人就夜以继日的忙碌起来。长老们也得不停的查看阅读,以便发现错误。
水鹿提出,过去教育组给孩子们传授文字的方法太简单,而且也不全。他希望石路能改善一下,不然效率很低。
这时候石路才想起,一直以来,水鹿那里都没有教材。传授文字的时候,只是采取让他们认字,然后照着字形在地上刻画。
这种方法效率太低,至今也只培养出四十多个能认字的儿童。至于能写字的孩子,只有几个。认识的字也不多,都是部分常用的而已。
这让石路决定编写教材。通过教材的图解和故事的吸引,能让更多人记住文字。比起现在既无文献,也没有合格的人员就好一些。
这时候他也没法编写太多内容,只能是选择几个部落里流传的故事,以及祖先的传说等。同时,石路也委托巫截取些神话的片段,编入进去,尽量用上常用字。
第一本教材是文字的教材,只有三百个常用字。里面配了大量的图,方便学习的人理解。再配上几个小故事,用来加深印象。
这简单的东西,就是孩子成年前所要学的。至于更多更深的东西,慢慢再教,只要让负责记录的祭司先学会就行。
实际上,石路也知道,到成年时,能够完全认识这些字的孩子,估计还是极少数。不过一切都只能慢慢来,文字目前还不是最需要的,先让他们有个印象就成。
第二本教材就是教会孩子们数字和计算。内容采用的也是极少的文字加大量的图案,数字的书写和认知相对简单。只要他们认识数字了,就可以逐步的教授一些加减乘除。
石路对他们能掌握多少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