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带了岳云和手下偏将去视察沟壑堤防。
一位老汉汗流浃背的挖地。
岳飞忙过去搀扶说:“老人家,这活辛苦,怎么能劳动你。”
老人耳背,却大声嚷:“元帅,别看老汉耳背,老汉有把气力。这些后生没经验,还是老汉来指导他们挖吧。多挖一段,就能多打些金狗,早日把大宋失地夺回来。盼星星盼月亮,总算要等回这天了,岳元帅,破了金兵你可要请老汉喝酒。”
“一定一定!”岳飞说,激动得声音哽咽。
“爷爷,孙儿和二弟挑了三担土了。”一个六岁的孩子过来,光着屁股可爱的样子,一脸的泥,就看了黑溜溜的大眼睛。岳飞俯身抱起孩子问:“多大了?”
“六岁。”孩子说。
“快下来,脏得土猴一样,别脏了元帅的衣服。”
“不妨,我儿子小时候也爱玩土,一身土猴一样往我身上蹭。”
岳云笑了,那时候爹爹就会同他逗笑,装做要打他的样子,然后父子逗闹。直到他大了,父亲才板起了脸拿出当老子的架势来。
岳飞在接到诏书后上书高宗,称金国兵心已经瓦解,可一战而定,这样的时机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他建议高宗不要撤军。
然而,上书还没有到高宗手中,宋高宗却连降十二道金牌,诏岳飞回临安述职,让大军班师回鄂州。
岳飞的心里想来是苦闷的。特别是百姓拦住岳飞的战马说:“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岳飞悲泣着拿出诏书说:“我不能擅留。”
当时的形势是,岳飞孤军深入。他在出兵的时候,就忧虑后方接应不上。中路军马能够接应岳飞的军队只有两支,一个统帅是张俊;另一个就是刘錡。张俊本身就是个胆小畏战的人,而刘錡在顺昌一战成名,也无远图之志。
我无法知道岳飞当时的想法,但是从形势而论,只要岳飞保存实力,日后或者还有恢复的可能。在撤兵的路上,岳飞问手下诸将:“天下事竟如何?”众人都不愿再说什么,惟独张宪回答: “在相公处置耳!”
张宪的话还是很明白的,以岳飞当时兵威之盛,民心归附,无论做什么都有必成的把握。从形势来看,当时能够抗击金兵的或许还有韩世忠、吴磷等将领,但是这些将领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如果朝廷有疑心,而让这些猛将去攻打岳飞的话,金兵入寇,则南朝半壁江山也将不保。
或许岳飞的心中已经做好打算,最好还有东山再起的时候,最坏辞官不做,还有其它将领可以抵御金兵。
也许这是我能猜测的岳飞迫不得已的苦衷——还是以百姓和社稷为先。
事实上,高宗在接到岳飞抗拒班师的第一道表章后,有些回心转意,又下诏告诉岳飞不必回到临安,而在京西根据敌人动向,便宜行事。
在岳飞的人生经历中,被撤职和主动辞职的事情以前都发生过,后来不也东山再起了么?
事实上,岳飞并不象我们通常印象中的一回到临安就立即被下狱处死。
他在绍兴十年回临安,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再次领兵出征。宋高宗还下诏褒奖他说“国而忘身,谁如卿者?”
岳飞回到鄂州署衙,登黄鹤楼,这是道家仙人王子安跨鹤白日飞升的地方。唐朝诗人李白、崔颢多有吟咏。
岳飞对着浩浩汤汤的长江,遥想当年金兵尚未入寇时,宋朝百姓安居乐业的富庶生活,而今士兵亡于刀剑之下,百姓骈死于沟壑之中,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提劲旅,渡黄河,恢复旧日疆土,然后便归来,辞官修道,直到跨鹤飞升。朝廷权贵猜忌大将无非是因为贪恋权势,他们又怎知岳飞的高远志向!
在这里,岳飞写下了另一首《满江红》——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蹄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风波亭上,千古奇冤。至今仍有人认为岳飞是“愚忠”,这个千古以来武将中最伟大的武圣人,功名利禄视如敝屣,忠心为国,仁民爱物,心怀修佛修道之志,一个“愚忠”的结论岂不是太浅薄和悖谬了吗?
清泠泠的月色,岳云看到父亲在月下独酌,忽然自己起身弄影舞起剑来。
那寒光缠身如银龙一般,箭法娴熟。就听父亲放缓剑,边舞边低沉了声音吟诵:“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忽然收住剑戳地不语,端起一碗酒仰头灌下。
岳云心里一沉,说不住的心疼,走近父亲,父亲红丝满眼,对他摇摇手:“为父没事,你去吧。”
岳云不忍,又不知道如何劝阻父亲的失落。
十年之功,大军已经迫近金兵,收复河山在此一举,若是贻误战机,怕卷土重来谈何容易?
而皇帝不知道是抱了何想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