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月儿的心事
不知道从哪个朝代开始,燕山地面上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留镇的李,由梁的米,郜寥的大梨,屹县的婆姨”。民歌的前三句夸耀的都是名声在外的三种燕山地方特产。其中除了由梁川大米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继续出产之外,留镇的棠李和郜寥的白梨从中唐时节直到现在,都依然还是燕山卫献给皇城大内的贡品。
可要是有谁去问燕山人,这四样中哪一个才是燕山人引以为傲的,那大多数人都会毫无犹豫地回答,是屹县的婆姨。自古以来屹县就出美女,历史上还曾经出过两位皇后。不仅如此,屹县女子还以她们的懂礼勤劳和对亲人的体贴周到,从而成为许多人家最想娶回去的好媳妇和好婆娘。在这里,不能不提到有关晚唐的时候接连两位皇帝的正宫娘娘都是屹县人的民间故事,它们也起了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今燕山还有许多关于这两位娘娘的传说,这些实际上是来源于普通老百姓平凡生活的小故事不仅被人们广为传诵,有一些还被编成了地方戏,由艺人们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
柳月儿就是屹县人,并且她的老家霍家堡,恰巧就在传说中那两位皇后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姑娘河边。
商成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年,她虚岁才十三。不知不觉中就走过了四个年头,她也从一个黄毛小丫头变成了一个窈窕的大姑娘。当年因为缺少营养而教人心疼的枯黄蓬松的头发,如今变成了一头黑油油的长发,即使梳理成姑娘髻也无法掩盖它的秀色。她圆润的面庞上闪烁着健康的光泽,脸蛋上还有两片可爱的绯红颜色;每当她笑起来,长长睫毛下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马上就弯成两泓弯月,从而让自己的开心和喜悦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但是漂亮本身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欢喜。恰恰相反,她最近还为此而增添了不少新的烦恼。
她的忧愁来自她的年龄。她今年虚岁十六了……
对姑娘们来说,这绝对是个出嫁的好年龄。即使她从来都没怎么仔细考虑过自己的终身大事,可这种事情她也不可能例外。要不是商宅的门槛高,燕山假督私邸的门禁森严,说不定上门说媒的人能把门槛都踩断。
现在,她坐在炕上,脸上就象蒙着一层霜,拿把小剪刀使劲地铰着一大团红丝线。炕桌上炕席上到处都是长一截短一截的丝线。
十七婶刚刚才走。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有不少人家悄悄地托人找十七婶从中说合,看能不能高攀上大将军的表妹,和商成结个亲家。她今天过来就是想给月儿说一门好亲事:陆寄家两位夫人做的媒,男方是祝县县令汤澹。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门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亲。先不说两个人的年龄正相当,只说汤澹的进士出身,就让十七婶觉得这是月儿高攀了人家。何况汤澹又深得朝廷器重,年纪轻轻便做到上县的县令,虽然这一回做端州通判的事情被卫署驳回没有得到升迁,但是将来的仕途前程一帆风顺基本上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说不定还有出将入相的那一天。假如这种人家月儿都还不答应的话,那最后吃亏的肯定是她!
可十七婶把好话说尽,月儿就是不点头。以往这种事情她差不多都是一口回绝,不过这次提亲的是陆家,顾念到陆家的情面,她不好把话说死,所以她也不提这门亲事的好坏,只是告诉十七婶:“我暂时还没想过这事。”
十七婶也没办法,只好翻来覆去地劝她:“那小伙真不错!家世好,人也长得眉清目秀,一看就是个读书人,又知书达礼……”
月儿埋头做着针线,没有搭十七婶的话。冬至节的后一天,陆家的两位夫人莫名其妙地请她过府赴家宴,其中的缘由她现在才明白过来。她就是在那时见过汤澹一面。白白净净文文弱弱的一个人,除了会做诗做小令,别的什么都看不出来;说话更是文绉绉地令她浑身都不自在。她简直不能想象自己会嫁给这样一个人,两个人连话都说不到一处,以后可怎么过日子?
可她再不情愿,也不能伤陆家的颜面,更不能伤十七婶的脸面。好在她还有一面挡箭牌。她对十七婶说:“你先去问问我哥的意思。他说好,我就嫁……”
十七婶顿时就没话可说了。那还问个屁啊!先头也有一门亲,月儿也让她去问和尚的意思,结果和尚说什么?他说“月儿觉得好就成,我没意见”。月儿让他拿主意,他又让月儿自己做主,两兄妹你谦我让,最后谁也不说话,生生把一门好亲事搅没了……
讨个没趣的十七婶走了,月儿还坐在这里生闷气。
真是的,她自己都不着急出嫁,别人来瞎操什么心?就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她也要为自己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