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4章 火炮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了,也就是红衣大炮跟上了时代的潮流,但也仅仅是普通货色罢了,远称不上什么神兵利器。

    论大炮数量,十七世纪历次欧战都比不上明清大决战,三千多门大炮,的确骇人,同时期欧洲数万人十多万人的大会战,大都不过几十门火炮而已。

    但其实早在十五六世纪,欧洲同样是炮海流的天下,一场会战动辄数百门火炮。

    然而实战证明,威力射程有限的小炮在战场上并没有什么鸟用。

    这玩意既占空间又费人力,且杀伤力比之重火枪也高不了多少。

    为了防止引燃火药造成自爆,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隙,导致火力密度低下,比之只能摆出疏阵的火绳枪都差了不少,更别说可以密集排列的燧发枪大阵了。

    在火门枪和早期火绳枪时期,炮海流战术尚能盛极一时,等重火枪,尤其是燧发枪流行起来后,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只有那些三五百斤靠上的中型火炮才依靠更远的射程充分发挥扰乱敌军阵型、梯次杀伤的作用,逐渐成为战场上的主力军。

    至于盾车,在后金靠着盾车在辽东战场上横行霸道的时候,欧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玩意。

    是欧洲人一根筋,不懂得打造这种土坦克吗?

    这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术,也无需什么天马行空的想法。

    发明了坦克的欧洲人不想这么做吗?不过是因为盾车在欧洲无效罢了。

    盾车能发挥如此威力本身便已经说明明末和欧洲在火炮技术和应用上的差距了。

    明军数以千计的火炮中真正能对盾车造成威胁的,也只有其中少数重量级选手了,再加上炮手水平的差距,自然难以充分发挥火炮在战场上的压制作用,结果一败涂地也是理所当然。

    这也怨不得大明顽固不化。

    战争经验都是打出来的。明末的战争烈度比欧洲要小多了,自然没有多少从中汲取教训的机会。

    虽然论死人数量,十七世纪的欧洲人就算绝种也及不上明亡清兴六十年埋骨的一亿多汉家百姓,但是论战事频繁,仅仅只有大明后金两家互殴的东亚还真远不及欧洲。

    至于明政府镇压农民起义之类的军事行动,对于总结经验,提升自身毫无意义。治安战打多了并不是什么好事。

    战争,只有发生在有着完备体系支撑的国家之间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场仗打下来,将领们会认识到自家军队的不足,并通过整个体系传导下去,进而反馈回来,提升军队素质和装备,改进战法,继而提高战斗力。

    体系越有活力,反馈越快,改进越及时,战力越高,国家就可以越打越强。

    欧陆各国纷争不休,也逐渐造就了一支支强军。

    明政府的僵化体系在崇祯的死命驱使下,也试图奋力改进。

    从实际结果来看,也是有些效果的,洪承畴出关的十三万大军能压制住多尔衮带领的三旗兵马,表现就相当不错。

    放在崇祯初年,明军哪有这战力?可惜这大明国最后的骨血被皇太极一锅端了。

    除了红衣大炮和少部分威力尚可的中型火炮,其他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清军是不太瞧得上的。

    这些年来,除了少量的红衣大炮,京师的炮厂并没有造什么新东西出来。

    武器发展都是需求推动的。

    南明不过西南一隅,火炮匮乏,现有的火炮足够压制。

    东南福建那边倒是派了些造炮的匠人过去,制些利器对付海贼仿制的西洋炮。

    国家财政如此紧张,八旗天兵的工资都发不下来,何必非要花费那么大的成本制造更多大炮?

    所以今日拉出来的,也大都是些前明的玩意儿,虽然挑选的都是其中保养还不错的,但是老化生锈影响性能总是难免。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