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浓情笔墨君心厚品味人生半卷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后的马兄不再“aa制”“付账时,我准备好aa制,没想他一定要搞“专制”我拗不过他。”艰难的生活让马兄没了上海人“aa制”的优越感。

    当作者走进马兄家中时,看到的景况让人辛酸与无奈。家里摆的杂货铺是母亲看摊,家里非常的杂乱,马兄结婚时买的钢琴,覆盖着旧布,上面积满尘灰。茶叶是陈年的,水也不烫。这一切进一步证明了马兄生活状况的窘迫。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的爱好与精神寄托。“他又搬出以前的相册,报纸,还有录上马兄大名的“名人大辞典”“几十年过去,世界翻天覆地,没想到马兄这里成这模样。”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如果作者只写到这里结束的话,那么,读者对马兄的了解还只是皮毛,作者自然不会这样做,三十年交往的知己朋友,是一定要倾注笔力加重描写的。所以作者接着回忆起往事,继续讲述他的“沪上马兄”后面的故事果然越来越精彩。

    “1991年底,他告诉我买了摄像机,想拍拍缙云仙都。到大年三十,他果然来了。我对他虽无特别款待,但坚决搞“独裁制”他也不任我摆布,抢着洗碗,拖地,说在家做惯了。”

    这一段描写进一步证实了马兄不随便占人便宜的生活习惯,为人质朴,让人不嫌,但似乎是一种变相的“aa制”无庸置疑,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就会养成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马兄的厚道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给作者外祖父拍录像时,带子不够了,毅然把摄象机里儿子在海滩玩沙子的录像覆盖,继续为外祖父拍摄。马兄回上海时,作者继续请马兄帮忙,请他一起去老家,顺便给作者奶奶拍录像。马兄二话不说,提着沉重的摄象机和三脚架“又提了火腿;还帮我们提行李。”

    作者描述的沪上马兄分明是一个水泊梁山好汉啊,仗义而实在。可接下来马兄的所为又还原了上海人的精明。“到诸暨下了火车,因行李太多,我叫来了一辆三轮板车。讲好价钱,车夫让我们全上车。车行半路,可能有点上坡,马兄跳下车,帮着推。车夫说没关系,让马兄上车。马兄不上,一直推到汽车站。我付车费时,马兄说,不必这么多,一路上都是他推的。车夫差点发火:谁让你推了?”

    这段描写可谓精彩纷呈,让人忍俊不住,让人拍案叫绝!一个憨态可鞠又会打小算盘的马兄跃然纸上,但骨子里是质朴的,他是在为朋友省钱。

    这篇散文大部分笔墨是用来描写沪上马兄三十年的生活变化。作者以这个典型人物作为透视社会的焦点,中国的百姓似乎还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社会体制的变革会导致计划经济的解体,生活突然被打破,也与政策形势的急剧变化相关。我们自然可以明白,作者写沪上马兄,实际上是在写沪上马兄的命运,写整个社会的变迁。生活尽管不如人意,可沪上马兄没有被命运击倒,他支摊做小买卖,供儿子读大学。他没有怨天怨地,顺从了命运的安排。对朋友依旧热情,不藏不掖,直面现状,另人可亲可敬。

    文章结尾堪称精笔:“车开动了,我回首,透过车水马龙的间隙,看马兄还站在马路边的灯光下,站在霓虹闪烁的商厦前面,向我这边挥手,身影单薄而正直。”

    “身影单薄而正直。”这不正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破岩中的那棵瘦竹的影子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本篇文章一如作者的一贯写作风格,文字细腻,刻画生动,有几大特色。第一个特色是把人物外在活动与内心世界紧密相结合,凸显了人物性格。“他来信的字迹如走龙蛇,落款都写——马某某于沪上,似乎为显示上海人的优越感。”“临别时,他请我去他家玩,还送我一张他在延安mzd旧居前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身披那时最让人羡慕的军大衣。”“他边说边带我到一家包子店用晚餐。完了,他只付了自己那份,另一份留给我。”可以说作者驾御文字的能力如“笔走龙蛇”使自己手写的和心想的达到完美统一。

    此文第二个特色是文字表面平静如水,文字背后却暗涛汹涌。“出了餐馆,走进一条小巷,路灯昏黄,也有几盏瞎了。居民窗户透出的灯光,总照不亮路面,却把挂在窗口晾晒的衣裤照得透亮。”“时代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然而,即便是繁华都市,也难免有几条狭小的巷弄,几户灰色的人家,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万花筒。”这些对比的描写实际上是围绕人物命运进行的,把马兄三十年的生活变化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描写,可谓言无虚发,文中有心,文中有深切的意蕴。

    但此文结构安排似乎有些问题。回忆中夹杂着回忆,看得人眼花缭乱。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把作者与沪上马兄的三十年交往顺延进行,可能要比回忆中夹杂着插叙更清楚些。

    1991年底那些温馨的回忆占了全篇文章的三分之一,是马兄为人最精彩的部分,基本是赞扬沪上马兄为人友善真诚的大节问题,如果放在文章“猪肚”部分是不是更好呢?或许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作者却在马兄落魄之时回忆他的美好品德:“几十年过去,世界翻天覆地,没想到马兄这里成这模样。”“在我的印象里,马兄虽好游玩,也不是没头脑、不做事的人。”马兄的美好人品与马兄的磨难似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变成这模样不是马兄的头脑造成的,是社会大变革引起的工厂倒闭,工人下岗。

    文章这样处理,可能与作者的逻辑思维与文字表达方式有关系,顾左右而言他。在作者的几篇文章里都出现了类似问题。如上访一世,作者并不直接表达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而是正话反说,或者旁敲侧击(险些误导他人),这点是作者应该注意或者应该改进的地方。

    学学沪上马兄不藏不掖,直面现状如何?

    六、评家乡的森林浴

    家乡的森林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作者以其温婉明丽的笔触将人们带进作者的家乡——丽水缙云著名的“森林浴”以家乡的“森林浴”为主线,穿联了家乡美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构筑了一个诗意盎然的“人在图画中”的美好世界。

    作者以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诱人的想象和细腻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家乡森林浴”的一个又一个绮丽景色:清澈的好溪水,那是无边山林伸出手掌,掬起苍天的雨水,又经过花岗岩山体层层渗透而成;秀丽的大洋湖,湖水从海拔800米的高处倾泻而下,洞穿了串珠状的六组水轮机;走近飞瀑跌落的潭边,捧一掬凉水敷面,冰一冰倦怠的双脚,真是无尽惬意;俯视大洋山森林公园,一片松,一片枫,一片竹、一片杂树,调配出天然画图。这些惟妙惟肖的动人描写,倾注了作者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随着作者的介绍,你会向往“中国第一森林浴”的“石气动如烟,众树皆如沐”以及“空洞发晖素,炯然濯肝肺”的美好境界;你想体味“一阵山风携带瀑布的飞沫淋遍我全身,沁入我心脾”舒爽感觉。是啊,家乡的森林浴,养育了大山,养育了土地,更养育了家乡父老乡亲,是历代文人墨客隐者神往之地,留下了许多雄奇诗篇和漫山的摩崖石刻。

    “家乡的森林浴”为何如此养眼,如此吸引人?是因为她除了是人间仙境,还有着别样的情怀。唐朝的刘处静,是一个很有名望的道士,曾受过唐肃宗的赏赐,他来仙都修炼终生,为自己刻下这样的墓志:“炼金溪畔,足以濯缨,缙云山中,尤宜养志”原来“家乡的森林浴”可以洗身,濯肺、养志。这才是她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本篇文章的灵魂所在,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本文最动人的是对老家门前的那条好溪水的描写:“好溪水好在清澈,那是无边山林伸出手掌,掬起苍天的雨水;又经过花岗岩山体层层渗透。好溪水好在丰润,一汪文静,一汪灵动的水流,倒映着夹岸的绿树青山。童年的我曾跳入水中去触摸,却摸不着那梦幻般的树影———那树影早已溶化成一潭青翠了。”

    家乡的森林浴一文在句式、语言、引文等方面很有特色。比如,在对每一个景色的描写中,引经据典,抒情不雷同,各具特点,使全文有形、有声、有静、有动。如写“好溪水好在丰润,一汪文静,一汪灵动”句式对称,读来有节奏感。“文静”与“灵动”对比,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一篇好的散文,会以一种热烈的感情打动读者。“人越经历劳累艰难,越能感受大自然的赏赐!”这篇散文能让读者产生思绪飘飞所带来的美感。我们就尽情欣赏一下最后一段的精彩:“家乡的山很高,大洋山高过括苍山脉主峰;家乡的水很美,好溪水是瓯江上最动人的支流;家乡的森林很壮阔,它包容群山,吐纳雨露,是山与水的胸襟——无论如何,我该回乡看看了。”

    是的,不止作者想回家乡看看,我们也想跟随作者一道去感受“家乡的森林浴”

    本文唯一不足的是引经据典过多了些,使人有累赘和牵强之感。特别是最后一段,引南宋状元王十朋游仙都“天谴林泉慰吾辈,不容身世老蓬壶”这句诗的意思是:老天恩赐如此优美的山水宣慰我们,不是让我们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这似乎与“家乡的森林浴”文章主旨不吻,另人费解。

    七、评“羊导”带我游西溪

    一篇好文章,标题应该是“抢眼”的。标题就像路牌一样,指引人们去探索你的文章,所谓读书读皮,看报看题,是说标题应先声夺人,要意义清晰、描述性强,把最吸引人的地方放在突出显眼的位置,然后再慢慢展开,提升作品。品味人生的“羊导”带我游西溪,标题让人眼前一亮,使人有阅读的兴趣,要探个究竟,看看“羊导”何许人也?怎么带“我”游西溪的?

    经常旅游的人知道,最奇异的景色在山林翠谷,在幽静古道,在海天一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色是“死”的,是人的心让它活起来的,所谓“触景生情”、“境由心生”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只羊。“那天,我们沿着西溪一路上去,刚刚进入西溪的红岩漈,就听到远处一只白色山羊“咩咩”的声音。我小孩见羊好喜欢,也学着叫“咩咩”

    山水花草、鸟兽鱼虫历来可入散文题材,动物是大自然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动物都通达人性,善解人意,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品味人生笔下的这只羊不仅通人性,而且侠骨柔情。“那山羊走向山路。我们跟随了几步,觉得景致有些平淡,又回头走“涧路”山羊发觉我们没有继续跟随它的脚步,便停下来,向我们“咩咩”的呼叫。我们仍走自己的“涧路”山羊徘徊在山路的拐弯处,关注着我们渐远的行踪,发出更急切的呼唤。”

    此段描写,不知是作者后来的想象,还是当时的情景再现。读到这里,我们为这只羊深深地吸引住了,知道后面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果然“涧路越走越艰险,几乎无路可走。正竭力攀登的时候,又听到“咩咩”的呼唤声。我们抬头一看,山羊已经绕道在我们的前方来迎接。噢,我们明白了,山羊所以要“咩咩”呼唤,是要带我们走捷径。”

    这真是一只神奇而通达人情的羊,有这样的“导游”一路相陪,即使景色平常也不要紧,这只灵犀的“羊导”无异于一道美丽的景色,让人欣赏不够,怜爱不够,脉脉柔情在心底升起。“我仔细看这神奇的“羊导”通体纯白,身怀六甲,一脸慈祥。”

    在这只慈爱的“羊导”带领下,作者一家来到一处峡谷。但见“水牛潭”边牧草丰茂,想必是山羊每天光顾的餐厅。“此时,我们欣赏着老天爷的鬼斧神工,山羊享用着大自然的美味佳肴;人与自然,融成一体”作者心中的理想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和谐的画面让人陶醉在这山野之中。

    “羊导”带我游西溪一文落笔在山羊,而立意在人生。作者正是通过人与羊之间的感应,表现出人类向往和谐、友好的环境;追求自然、美好的清平世界。写动物,移人情,这或许比单纯的写人物更有韵味。

    作者笔下的“羊导”情态逼真,跃然纸上。“没想到那山羊越过山涧,飞奔过来,一直赶到我们前头,才不紧不慢地往景区深处走去。'

    除此之外,无论是竹林茂密的山坡,泉水叮咚的山涧;还是山涧中的小水潭,一条条悠闲的溪鱼;这样的描写可谓鬼斧神工,使整篇文字的意境似一幅精美的水墨丹青,不愧为玲珑剔透之作。

    八、评缙云烧饼

    品味人生在报刊杂志发表了一系列家乡缙云小吃的文章,其中缙云烧饼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此篇文章,确如作者本人曾经表述的:食之不足,就想推广,使普天下食客都能享受缙云烧饼的美味!所以我颇费心志,刻意求工,写出一篇缙云烧饼;有人说它是托物怀乡的抒情文、有人说它刻板精细说明文。不论如何,人们读完这篇文章,无不对缙云烧饼产生浓厚的兴趣。

    文章开始,作者直接了当地告诉人们:“每次回缙云老家,总少不了上街买几个烧饼吃;吃了不够,还要带十个、二十个回都市,存入冰箱,以后每日解冻一个,再放烤箱烤烫,慢慢享用。”让人一目而知作者心思,却又似一个悬念,引人往下读。

    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制作烧饼的工艺流程。作者手里好似托了一架摄象机,把烧饼桶的形状、烧饼台的材料、碳火的颜色以及烤制的全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且没有剪辑。

    这些细致的过程没有长期的生活体验是写不出来的。作者颇有些陶醉地说:如果你心情悠闲,不妨让师傅现烤,不单因为刚出炉的烧饼最好吃,师傅还会按你的口味,馅入肥瘦适中的馅料。另外,你趁等候的工夫,观赏一下师傅手艺,也是口福之外的享受。在作者的精心“煽动”下,我们试看师傅是如何制作烧饼的。待全部看下来,惟有啧啧称叹,及至吞咽口水。

    作者不止观察人的手艺“无微不至”对人的心理刻画也很到位:“这时你一定谗得直流口水了;可烧饼师傅装着没看见,顾自去整理炉子——你可别怪他不把你放在眼里。其实刚出炉的烧饼火烫无比,必须等它稍稍地冷却一下,师傅才用一张小纸片,半包着烧饼递到你的手心。而你接上这样诱人的烧饼,还不能像猪八戒吞吃人参果,那会烫坏你的嘴巴;必须先小心翼翼的在圆饼边上咬出一小口,再忍一口气,对着张开小嘴的烧饼吹,把里头的热气吹出一些,才可以放心的享用。”

    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很自然地传染给了读者。

    读缙云烧饼一个突出的感觉是一股浓郁、鲜活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场景尽管很简单,可里面却蕴涵了丰富内容,举手投足之间展现了故乡人的性情和处世风格:“师傅招呼你入店坐定,用目光期待着;等你示明个数,他就动手了。”简短的几句话既把当地人为人质朴也把生意人的察言观色刻画的入木三分。人质朴,烧饼才醇香;人有心,烧饼才精美。二者缺一不可。

    作者对家乡烧饼的赞美可以说是“用尽心机”任谁也说不出丁点不好:“有人说缙云烧饼火气大,其实不然,因为烧饼里的霉干菜,用芥菜做原料,性凉。好不容易等来的烧饼,终于吃在嘴里;表皮松脆,内质软糯,麦香、肉香、葱香、芝麻香、糖油香,经高温烧烤熔成一气,咸淡适宜,油而不腻,再加糖油淡淡的甜赛过味精,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真比轩辕黄帝还要享受!”

    为了提升缙云烧饼的大名气,作者不惜引经据典,说缙云烧饼的工艺,是从轩辕黄帝哪儿学来的;说朱元璋当年征战到缙云,吃上缙云烧饼,念念不忘;后来做了皇帝,还派人到缙云,找到当年的师傅接到宫中,专做烧饼给他吃。

    在进行了大量有序的铺垫后,作者完成了文章的终极目标:“现代人崇尚绿色食品,如果你游过缙云仙都,却漏吃了缙云烧饼,那是很遗憾的事。”

    套用一句现代流行语:见过做广告的,没见过这么做广告的。毋庸置疑,作者爱极了故土和缙云烧饼,写此篇文章的目的达到了,读者对缙云烧饼已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九、评品味爱情de故事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爱情,最美好的感觉莫过于两情相悦。读品味爱情de故事,让人深刻地体验到了这一点。品味人生尽管在妻子“压力”之下,写出了这篇爱之歌,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阅读完全篇之后,感觉这箭发的准确、恰到好处,正中箭心,因为它是丘比特的爱之箭。

    此篇文章分为两个小节,第一节是诗与邮票的情缘,把作者与妻的初次相遇做了交代:“第一次看到她,是在工人文化宫的一个“文学沙龙”上。我在朗诵自己的一首问柳。那诗其实很蹩脚,只记述偶然的情景。我发现有一双很大的眼睛,在一眨一眨地关注着我。那眼睛一眨,好象开合着一扇大窗门,给我印象极深。”

    这双“大眼睛”如此吸引作者,冥冥中一定会有一份缘分在前面等待。果然,过了不久,当作者要寄封挂号信,在邮政局的窗口上无意中又看见那双“大眼睛”时,对“大眼睛”姑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是一个娇小玲珑的女孩,看上去才十八九岁。瓜子的脸形,白皙的皮肤配上小巧的鼻子和天然红唇,耳朵顺顺的,没戴什么装饰。最勾人魂魄的还是那双大眼睛,水汪汪又清澈见底的样子。又密又长的睫毛,在那很分明的双眼皮边缘伸出,仿佛还凝着水雾。眉毛不浓不淡,不粗不细,不长不短,在瀑布一样的刘海下活动着。牙齿洁白,右边第三颗是一个不太明显的小虎牙。

    这段细腻的刻画把一个俏佳人活灵活现展现在人们面前,也把作者内心的渴望与向往勾画的淋漓尽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美好的女子,谁人不向往呢?

    作者毫不避讳或者说洋洋自得地讲述了他如何向妻发起进攻,终得偿所愿,抱得美人归。一如作者所言:“一首小诗,几枚邮票,就结了情缘,像不像神话?”

    文章第二节贪吃香榧子把这则神话继续上演,求爱、索爱、相互取悦,相互欣赏。两个相爱之人有着共同的追求与爱好,以至作者越来越情难自制:“她话音细细的,语气柔柔的,声调缓缓的,在我听来犹如声乐。听着听着,我坐下的木头椅子,不听使唤地往她坐的床沿挪动。等她发觉时,我快要脱离了椅子,坐到床沿了。”

    读到这里,让人忍俊不住。作者与妻结婚20余年,对当初追妻的记忆仿佛就在昨天,不能不另人感慨与赞叹。其实,大凡得到自己所爱之人,都会铭心刻骨的。

    文章机敏之处在于托出了香榧,呼应了开篇。“哦,光顾说话,忘记请你吃香榧了。她从小木柜里拿出一个铁罐,取出一小碟干果,摆在我的面前。奶奶屋后,是片香榧树林,上千年了,年年开花结果,三年一熟,人称‘千年香榧三代果’”她讲起奶奶的香榧树,好象在朗诵散文诗。”

    作者写过的那篇感动无数人的佳作奶奶的香榧树,其实是妻子的奶奶。在这里作者再次以香榧做媒介,可谓用心良苦,香榧树把作者和妻子的情感更加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也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奶奶的香榧树的故事是从这里诞生出来的。

    随着作者的爱情回忆,我们越来越欣赏作者的妻,娶到这样温柔、善感、聪慧的妻子,实在是作者之幸。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文章最后一段的描写:。她迟疑了一会,才说:这照片迟早还回到我的身边,对吗?”我明白她的意思,拉着她的手,认真的回答:“一定。”爱情在此定格,也在未来延伸。

    这篇爱的神话故事终于以圆满而收尾。

    大凡人们感觉自己得到美满婚姻时,都是因为自己享受了意想不到的幸福。作者的品味de爱情故事正是因为妻子为他带来了爱、幸福与甜蜜的婚姻,及至写作的灵感,创作的源泉。在这里,与其说作者在讲述爱情故事,不如说作者在真心感谢他的妻,对妻充满了无比爱怜之情。

    此篇文章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出婚姻是需要经常回忆与赞美的,常忆常新才使得婚姻更加稳固和美满。

    文章读来亲切感人,作者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融进了自己丰富而深沉的情感,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当然,此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一点缺陷,那就是语言有些拖拉,描写过于细腻。比如反复描写妻子外貌等等。

    十、评送你一包黄花菜

    送你一包黄花菜是品味人生在一论坛举行的“七夕情人节情书大赛”中写给文友大雁的一封“情书”也可以说是一封虚拟的“情书”在当下网络文学盛行的年代,为了活跃论坛,增强文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许多论坛都会举行一些应景的庆典活动。说实话,网络情书不过是一片天上的浮云,是调侃的娱乐活动,活动一结束,情书也就完成了使命,片刻烟消云散。之所以要评论一下这篇情书,是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上有一些特点。

    此文尽管是虚拟情书,可没有无病呻吟与轻浮的味道,一如作者所有文章一样,精心雕琢,善待文字。充分反映出作者为人一丝不苟、认真做事的态度。

    文章第一自然段很精彩,一下切入主题,且以亲切的老北京问候语开头:“大雁,吃过了?不怕你笑话,从前,我光知道“七夕”节,只习惯在那天给妻送黄花菜。前两天,我才知道今日也是情人节,还要送玫瑰花。难怪,我周边的玫瑰花,都被采的七零八落;也难怪,如今的小伙子,情人都不止一个了。”

    这段不足100字的文字,作者没有信笔直书,简单从事,而是采用了欲扬先抑、寓褒于贬的手法,琢璞出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一是表达了作者才知七夕也是情人节,二是表达了对当下“情人”不专一的看法。

    作者之所以上来就褒贬,是为了后来用黄花菜替代玫瑰花进行巧妙的铺垫,形式既独特也有心。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依然用聊天的形式询问:“大雁,还记得吗?去年夏天,为怀念养育我的奶奶,我们一家凑合了一段香榧树的故事。我把故事讲给人家听,许多人一脸茫然。我正怨自己嘴笨,不知你从哪儿飞来;你夸我故事讲的生动,还奖我蓝宝石。我不知你为啥懂香榧树的故事。”香榧树就像一条纽带把作者与大雁的相知交代出来。我们眼前仿佛听见一曲高山流水知音曲在耳边萦绕,人之相交,在于彼此有一个共同的契合点,所谓相逢何必曾相识。

    接下来,作者采取梦幻般的搜索,只为感激那相知之人:哪儿送还呢?我白天寻觅你的身影,暗夜留意你的歌声。看过你走近母亲河,在湖口瀑布前吟颂。黄河畔是你的故乡吗?领会你在泸沽湖上的遐思,你担心泸沽湖美丽不再。泸沽湖是你的家园吗?你经常出现在十月的旷野,这是你飞翔的天地吗?

    读到这里,我的泪水已经扑簌而下,因为作者的懂得。尽管这回报只是虚拟中的寻觅,但却发自真心,追随着那浪迹天涯、漂泊四海的身影到天上人间。怎不让人动容?情思幽幽。

    紧接着,作者给予这个知音极高的赞叹与评价:遥想起来,你,一定是天上的神雁——你变成蔡文姬,你变成李清照;你变成林徽因,你变成张爱玲。作者是聪明的,这些比喻无疑是打动人心的。尽管这些文字比喻是虚幻的,可文字背后的情是真的,可以穿越时空。

    如果说这些赞美是虚拟的话,那么下面这段描写可谓直抵心扉:“曾见你怀念生父的英年早逝;曾见你哀怨生母的改嫁匆匆;曾见你悲恸外婆娘的驾鹤远去。大雁,我知道,你为什么对香榧树动容了,你也是外婆娘养育的女儿;你的外婆娘也是那不辞负重、慈及三代的香榧树啊!”作者把抚育大雁长大成人的外婆娘比喻成香榧树,他与大雁的契合点在空间上给予了最大释放,不是知音是什么?

    作者最后这样询问:雁,今天一定要送玫瑰花吗?记得有一年的“七夕”节,我赶着城里人时髦,给妻送大把的鲜花。妻略报喜色,便怨我乱花钱。后来我到地里,给她采了一捆黄花菜。她接了过去,满心欢喜地去做黄花菜炖猪肉了。

    作者很自然地交代出自己为什么在“情人节”送知音黄花菜而不送玫瑰花的真实意图。因为在作者心里,他看不起那些糟蹋玫瑰花的人,送自己亲手种植的黄花菜不是更真诚吗?

    文章最后,作者把送黄花菜的意义进一步延伸:“古人说“萱草忘忧,愚知所共知也”雁,你应该知道,萱草又叫忘忧草吧!”作者不仅文字细腻,而且对人体贴入微,既送黄花菜又送忘忧草,一举两得,含义深刻。

    这篇文章无疑是一篇抒情的温良之作。首先,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篇文章中,感情的自由宣泄,与行文的随意性互为照应,从为什么不送玫瑰花到送黄花菜,从奶奶的香榧树到慈及三代的外婆娘,最后从黄花菜又到忘忧草,从虚拟到现实,看似随意,实则处处体现作者的感情隐含在其中。

    作者的感情恰如高天上的行云,而笔下的文字则像地上的流水。他一方面放纵自己的感情汹涌激荡,那一声声“雁”的称呼,那一片片温情的回忆;一方面又设置了一个个闸门,让自己停顿,清醒下来。使自己的感情最终得到理性的升华,黄花菜已经化为了忘忧草,但情却印在作者的心田,印在字里行间,吹不走,抹不去的。

    后记

    从2010年12月22日开始至2011年2月13日截止,我前后用了近2个月时间,评论品味人生的十篇作品。这些作品是作者花费了几年时间写就的,不过是他众多作品中有代表性的几篇,基本是他的故土风情系列。从人物传记到故乡风情,从亲情到友情,可以说,含盖了品味人生作品的精华。

    这些作品虽然以前读过,但只是浮云般掠过,并没有认真细致的揣摩文章精髓。当回过头来再读,抽丝拨茧般找出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安排,写作手法等,是花费了一些心思和功夫的。最重要的是要与原著一脉相承,而不能断章取义。其目的是让作者满意,读者认可。

    在品读与评论中,真正受益的是本人。因为,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有意的东西,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升华。真是浓情笔墨君心厚品味人生半卷书。

    “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读完品味人生这些作品,不由得想起郑板桥的这两句诗。不着边际,是吗?

    2011年2月13日18点18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