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07家族肖像室—&m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时钟敲了四点。孩子们聚集在面临庭院的露台上,眺望远方的教堂和由教堂通到山岗上的一条漫长的垫板路;山岗上有个小村庄叫伊宁卡。

    他们到露台上来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他们今天放学的时间比平日早,因为明天,八月六日,是我们教堂主要的守护神节,今天我家要举行特别盛大的晚祷仪式。到了六点钟,钟声一响,人们便从教堂里把本堂的圣像抬到我家来。现在离那个时刻还很远,但是孩子们的心按捺不住,满以为教堂附近已经忙着做准备工作了。

    第二,他们以为“好姑姑好姐姐”(仆人管她们叫“小姐”)马上便要来了。她俩一向在基督变容节前夕到红果庄来做客,过了冬,四月底才回到她们自己的庄园拐角村去,这庄园离我们三十五俄里。三辆大车载着两位姑姑的行李:箱筐、鸭绒褥子、枕头等等,昨天已由侍女李普卡押运来了。李普卡替她俩准备好一个房间,布置了两个供圣像的神龛,烫干净了床上的臭虫,铺好了床。

    果然,四点半钟,在伊宁卡村村口的栅栏边出现了一辆黄色的四座轿式马车,由四匹纯白的老马拉着,缓缓地走下山岗。接着,马车驶上垫板路,慢慢地向教堂驶去。

    “姑姑!姑姑!”露台上发出一片叫喊声。

    “小姐来了!”女仆室和走廊里也有人叫嚷。

    斯杰班哥哥举着望远镜一边观察马车,一边向大家报告:

    “马丽亚-波尔菲利耶夫娜姑姑脱了风帽,换上包发帽你们看!你们看:她掏出了胭脂她在搽胭脂!车上装了好多蜜糖饼干、黑李子干、葡萄干多极啦!明天她们给我们每人一个五戈比的铜币买蜜糖饼干要是她们忽然大方起来,兴许给我们每个人十戈比的银币她们给每个人十戈比,妈妈再给十戈比我们可以在集市上买蜜糖饼干和甜角豆!看!好象是西兰吉老头儿坐在驾驶台上他还没死:你看老太太们1那个慢劲儿!喂,抽它一鞭呀,老家伙,右边那拉边套儿的!你看,它根本没使劲!”

    1指拉车的几匹老马。

    斯杰班说话照例东扯西拉,没头没尾,当马车在垫板路上缓缓滚动的时候,他一直喋喋不休,净说废话。最后,马车在教堂旁向右转个弯,一溜小跑向我们家驶来。孩子们划着十字,急忙向大门前的台阶跑去。

    老父亲已经站在那里等候他的好姐姐。母亲没有出来,她在仆役室敞开的门口迎接老姑子。这种迎接仪式是当家权由姑姑们手里完全落到母亲手里时建立起来的。

    “好姑姑好姐姐”已经老了。她们俩只差一岁:一个六十二,另一个六十三。两人都是小个儿。大姑姑马丽亚-波尔菲利耶夫娜的长相还年青。她经常涂脂抹粉,画眉毛,戴雪白的包发帽,下面露出一圈圈生丝做的假发,脱落的牙齿镶了蜡黄的假牙。她走路时蹦蹦跳跳,祈祷时对圣像搔首弄姿,送飞吻,不断向左边吐气,驱逐邪魔。总之,她是个好恶作剧的老姑娘,她给她妹妹添了不少麻烦,她在家里以头脑简单出名。她妹妹奥尔加-波尔菲利耶夫娜仪态端庄,天资聪慧。她不爱打扮,然而几乎满口全是蜡黄的假牙,她怎样用假牙吃东西——谁也弄不清楚。她祈祷时毕恭毕敬,一副老姑娘应有的端庄样儿;虽然明知魔鬼守在她的左边,她也只是在估计没有人看见的时候才向魔鬼吐一口气,避开它的诱惑。此外,当马丽亚-波尔菲利耶夫娜还一字不识的时候,她已经会看书写字了。我们管她们叫“好姑姑”父亲和母亲管她们叫“好姐姐”;她俩共有的外号——“好姑姑好姐姐”就是从这里来的。

    马车终于停在台阶前。好姑姑下了车,向父亲深深鞠躬,手一直触到地面,这时父亲便为她们划十字祝福。然后,她们抓住他的手,他也抓住她们的手,因为互相抓住对方的手,便没法行正规的亲吻礼,只能彼此碰碰鼻尖儿,我们孩子们觉得这很可笑。接着,好姑姑亲吻我们大家,并且匆忙地塞给我们每个人一块蜜糖饼干。

    “吃点东西吧!一路上也该饿啦!”父亲说,虽然他很清楚,饭菜早拾掇好,送到地窖里去了。

    “不用啦,好弟弟!肚子饱着呢!在圣诞村喂马的时候,我们也在车马店里喝过一点普通菜汤啦!”奥尔加-波尔菲利耶夫娜答道,她很了解(这种礼节每年照例重演一次),即使她接受好弟弟的邀请,也不会有吃的东西到嘴。

    父亲陪着两位好姐姐登上台阶;她们一想到马上要和母亲见面,脸色刷地发白了。果然,我们跑在前头,相当清楚地听见母亲咬牙切齿然而毫不含糊地说:

    “又来了吃闲饭的家伙!”

    行亲吻礼,其实不过是彼此默默地凑上去换一挨面颊罢了。

    礼毕,母亲退到一旁,让开道儿,好姑姑便登上又陡又暗的楼梯到顶楼上去,那里给她们预备了一个房间。她们身后跟着她们忠实的女伴安努什卡,她是个年迈的老处女,姑姑从小就是由她服侍的。

    姑姑们的房间是一间所谓耳房,象一条狭长的走廊,只有一扇窗户。即便在夏天,这里也永远是半明半暗。窗户两旁各有一个安放圣像的神龛,前面挂着一盏神灯。稍远,靠墙摆着两张床,床头挨着床头;再过去一点,有一只瓷砖面的大火炉;火炉后面,在一俄尺1半的空地上,紧靠着房门旁,是安努什卡栖身的地方,那里摆着她的一口箱子、一张睡觉用的毡子,一只落饼般扁平的、油腻得发亮的麻布枕头。

    1一俄尺约等于我国两市尺多。

    几分钟后“好姑姑好姐姐”已经安顿停当,随即锁好了门。她们需要休息半个钟头,然后收拾收拾,打起精神去迎接圣像。

    现在暂且放下好姑姑不表,简单讲讲我们庆祝守护神节的情况。

    孩子们又聚集在露台上,这一次他们相信教堂附近确有动静了。喏,一位神职人员走进教堂,用一把大钥匙打开了大门。接着,教堂执事和教堂主持由几个庄稼汉簇拥着从村子里走来。他们将擎着圣像,来出席在我家“上房”里举行的晚祷式。快到六点钟的时候,神甫来到教堂,于是教堂执事从教堂里跑出来,站在敲钟的绳子旁,绳子一端系在钟锤上。这口钟只有十普特重,无论父亲怎样坚持要买口新钟,母亲总是用种种借口打消他的念头。父亲请求在守护神节日由全体神职人员,或者至少邀请助祭来做弥撒,也没有办到。总之。母亲不喜欢父亲的庄园,她常常希望大夫死后,在自己的某一个田庄上给自己筑一个新窠儿。六点整,根据我们家里发出的指示,我们那口可怜的钟当当地敲响了。人们纷纷来到教堂院墙旁。钟声大作。接着,教堂门口出现了擎着圣像的行列,领头的是穿法衣的神甫。

    晚祷在“圣像室”里举行,花了一个多钟头。接着又作拔水祭,唱三、四个赞美歌,时间也很长,全部仪式结束,暮色已笼罩大地。主人在圣像室作晚祷,家奴们在隔壁房间、走廊上和女仆室里作晚祷;还有一些人在庭园里听祈祷,这多半是在房里找不到位置的孩子们。大家专心致志地作着祷告,因为明天是整整盼了一年的本堂的主要节日啊。每当唱节日祭祷歌时,父亲便跪下去叩头,参加祈祷的众人也随着他跪下去叩头。

    祈祷式终于完成。擎着圣像的行列按原来的排列次序回教堂去。房间里香烟缭绕;做完祈祷的人们静悄悄地散去。人们在大节日前夕常有的特别宁静的气氛中喝晚茶,接着吃晚饭。十点左右,灭了各处的灯火,只有主人的卧室和圣像室里的神灯,忽明忽暗地闪烁着阴郁的光。

    节日那天,太阳一清早就出来了,但是空气中已经感觉得出初秋的气息。宅子里一片节日常有的繁忙景象。人们梳洗得干干净净,打扮得漂漂亮亮。孩子们天刚亮便爬起来,穿上节日的上衣和白裤子,伫立在窗旁。丫环们穿着粗麻布缝的新衣服,女仆室和走廊里充满了她们的喧哗声和衣裙扇起的微风;男仆们穿着藏青色的呢子礼服,系着白领巾,在下房里等候教堂的钟声;两个侍仆穿着有金银边饰的仆役制服,站在门旁恭候主人。这一天,在做弥撒以前,连孩子们也不喝茶,而且因为该发布的命令头一天已经发布,所以今天没有事要做了。

    父亲穿着英国细呢长襟燕尾服,系着白领巾,登着羊皮长统靴,在走廊上焦躁不安地来回踱着,叫嚷着:“快到马房去一趟!套马!快快!”连母亲也打扮得漂漂亮亮:她身穿滚着家织花边的褐色开司米毛料长袍,头披绣花纱巾。她穿着这身衣服,就是现在这个年纪也挺俏丽。她站在卧室的隔壁房间里等候马车。一边从窗口眺望着教堂前向农民出售各种甜食的白帐篷,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经过我家络绎不绝地向教堂走去的香客们。

    “阿尔希普好象一清早就喝醉了!”她向随时跟在她身旁听候差遣的女管家说“你看他那踉踉跄跄的鬼样子!”

    “准是醉了!”女管家一口咬定说。

    “嗨,现在他们要一连胡闹三天啦!说不定,他们会放火烧庄子!何必要这些节日啊!你给我留神点,别让家里出事!轮流放他们出去‘玩儿’;先放一批,然后再放一批,剩下的最后再放。每个人玩一天尽够他们灌饱黄汤啦!还有那些小婊子,决不准她们灌得醉醺醺地跑回来!”

    母亲动气了,因为在本堂守护神节日里,她感到自己失去了权力。人们要在各个村子里一连游乐三天,连村长费陀特本人也不肯放弃这个机会。他不再每晚来讨指示,虽然母亲每天照例要心不在焉地问起费陀特那醉鬼来了没有,而回答总是:村长“醉得不行了”可是还有一半燕麦没有收割,留在地里,眼看就要掉粒了;干草也没收完

    “真倒霉!”她抱怨道“你看这天气,好象故意作弄人似的,干燥、晴朗——正是收割的好时候!是谁出的主意,把本堂守护神节日定在基督变容节!为什么不选在圣母诞生节或者圣母节1!要那样该多好。”

    1圣母诞生节在九月二十五日。圣母节在十月一日;两个节日都在秋收之后。去的乐趣。

    终于传来教堂的第一声钟响,于是一辆破旧的、摇摇晃晃的长厢马车,由一匹毛色淡黄、老得上嘴唇都发白的小马拉着,驶近台‘阶前。这是父亲的马车,他同他的两位好姐姐乘这辆马车到教堂去“祈祷”父亲的马车刚开走,便有六匹深褐色烈性子的马拉着四个座位的马车飞驰到了台阶前,钟声再起时,母亲带着孩子们坐进这辆马车,并且让两个穿着仆役制服的侍仆站在车后的踏脚板上。边套马撒腿飞奔,辕马互相咬架、咴咴嘶叫,车夫阿连皮膂力虽大,也只能勉强驾驭它们。母亲吓得要命,连连划着十字,但她又不能放弃在这天由这几匹久已不驾车的公马载着她飞驰到教堂

    早上过得很沉闷。首先是举行祝贺仪式。男仆和最得宠的家奴群集在下房里。父亲一手拿着半升装的酒瓶,一手端着高脚酒杯,接受人们的祝贺;挨次赏给每人一杯伏特加酒。这是祖传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母亲早想废除它,但是没有成功。女仆室里摆着茶炊,让丫环们也喝喝茶。然后是主人一家喝茶(包括姑姑在内;平时她们喝茶是给她们“送到楼上去”的),同时分钱给孩子们,母亲给每个孩子十戈比,两个姑姑各给每个孩子一个亮晃晃的五戈比铜币。晌午时分“神甫们”来了,于是唱赞美诗,唱完赞美诗,便端出专供神甫们享用的食物,它的内容我在前面已经介绍了。间或也有人从邻村赶来祝贺本堂的节日,但是母亲本来就不好客,这一天更不用说,她简直恨透了这些客人,总是这样说他们:“来得不是时候的客人比鞑靼人还坏”

    特别感到苦闷的是孩子们。他们甚至看腻了教堂前的那些白闪闪的帐篷,以及在帐篷附近逛来逛去的乡村小伙子和姑娘们。午饭前,他们到园子里去,但是穿着节日的衣裳不能蹦蹦跳跳,因为万一跌个交,会弄脏“好”衣裳。因此,他们规规矩矩地迈着脚步,尽量不发出声响,免得一不小心,引起密切监视着他们的家庭教师的愤怒,以至剥夺饭后的散步权利。不过,这种事并不常见,因为在如此盛大的节日里,家庭教师自己也觉得应该宽宏大量一点。

    终于吃完了午饭。这一天午饭很丰盛,而且全是新鲜食物;虽然照例由母亲亲自给孩子们分菜,但这一次大家分得同样一份,因此孩子们都吃饱了。吃完饭,孩子们喧闹着从饭桌旁站起来,巴不得立刻跑到集市去,花掉大人给他们的节钱,但是他们不得不等待好妈妈的允许,而她有时却好久都想不起该让他们出去玩儿的事。

    渴望着的时刻终于到来,但孩子们规规矩矩地向教堂走去,不敢加快脚步,好妈妈冲着他们背影教训道:

    “当心,别弄脏衣裳!六点以前一定要回来!”

    帐篷里挤满了人。其中,两个帐篷里摆着各种好吃的零食,第三个帐篷里卖花布、缎带、针线等等。我们径直向阿凯依老头的帐篷走去。这位阿凯依向来是逢节必到,他知道家里不太娇惯我们,所以情愿少算我们几文。

    主要的零食有:皱巴巴的发潮的黑李子干,同样皱巴巴、湿漉漉的白葡萄干,做成牛马或公鸡形状、贴着点点金箔的蜜糖饼干,甜角豆,蛀孔斑斑的核桃,咬上去毕剥作响的小醋栗,等等。我们贪馋地扑到这些好吃的东西跟前。因为我们是五个人,我们的钱加在一起,数目相当可观,所以五分钟内,我们手里就捧着各种各样的零食了。我们是多么贪馋地吞食着这些杂七杂八的零食啊!——不过现在,每当我回想起在这个大节日里吞进我胃里去的东西时,我便会感到很不好受。

    这一天不让我们到村子里去玩,因为怕庄稼汉的放荡作乐会损害我们幼小的心灵。但是歌声传到了我们的耳里,我们也远远地看到了盛装的少男少女们在街上跳环舞,以及男孩们玩羊拐子游戏的情景。我们把我们的不自由的生活同那些欢度节日的老百姓的短暂的自由加以比较,心里很羡慕他们。我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不让我们到村子里去。自然,我们并不是想跑到那边去参加农民的联欢(上帝保佑,别让札特拉别兹雷家的人参预到这种活动中去!),只是想看看热闹。

    然而,真正的联欢并不在街头,而是在农民家里。农舍里,桌上摆着各种款待客人的食物,还有伏特加和家酿啤酒。人们特别殷勤款待费陀特村长,他醉得象团烂泥,由人扶着,从一家吃到另一家。总之,大家醉得稀里胡徐,放牛的竟让村子里的牲口闯进了主人的大院,喂马的把牛牵进了马厩。

    晚上,母亲闩上门,坐在房里。嘈杂的人声从村子里传到她耳里,她不敢出去看看,因为她知道,她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放出去过节的丫环们先后回来了一个个春风满面、兴高采烈。但她们立刻被人拉到各个小贮藏室里去,让她们在那里睡觉。母亲凭她敏锐的感觉猜到了这种举动的含义,因此,哦唷,哦唷,她那颗权力无边的地主的心象给扎了一刀似地难受!

    临了,快到深夜十一点,嘈杂声渐渐平息,于是母亲派人到村子里去,察看各处的灯火是否熄灭。回报说平安无事,虽然有几起殴斗,但是谁也没打成残废,她这才疲惫不堪地倒在床上。

    节期的第一天结束了;明天,狂欢还将继续,但已经移到各个村庄去了。眼不见为净,主人的心至少可以减轻一点痛楚。

    请读者原谅我讲了许多题外话,现在回过头来讲“好姑姑好姐姐”

    她们俩比我父亲年长,在他娶亲以前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在红果庄享有全权主人的权力。马丽亚-波尔菲利耶夫娜虽然有她自己的庄园拐角村,离我们的庄园三十五俄里,但是那里的宅子破旧而且不舒服,特别是在冬天,简直没法居住。那时,父亲和两个姐姐的庄地没有分开,象祖父波尔菲利-格里果里奇1在世时一样,统一管理。父亲从全部庄地的收入(非常有限)中,分给好姐姐少许的钱,供她们必不可少的花销。弟弟和姐姐相处得很和睦;姐姐甚至非常崇拜弟弟,向他问好时,总是深深地鞠躬,还亲吻他的手。

    1按:祖父的父称,这里是格里果里奇,但后面提到他时,用的父称都是瓦西里依奇。谢德林写这本书时患着重病,全书完稿后不到三个月便逝世了,没来得及从头到尾检视一遍,以致未能改正这类疏漏。

    从来没有人向奥尔加-波尔菲利耶夫娜求婚,而且一般的说,也没有任何风流韵事能算在她的帐上。她长相丑陋,从小便很严谨,好象她早预料到自己要永远守住童贞似的。至于马丽亚-波尔菲利耶夫娜,她比妹妹生得标致,看来,她的青春决不是象妹妹那样风平浪静地度过的。至少,母亲就常常当着众人的面提到某个龙骑兵军官的事儿,借此刺痛好姐姐。这时,两个老姑娘面色苍白,马丽亚-波尔菲利耶夫娜还小声地连连呼着:呸!呸!——仿佛在否认一件莫须有的事情。连老父亲也忍无可忍,对母亲说:

    “太太,你怎么没羞役臊!”

    现在,当马丽亚-波尔菲利耶夫娜已经过了六十五岁大寿的时候,当然谈不到什么龙骑兵军官了,但是,连我们做孩子的都知道,这位老姑娘的床头上挂着约瑟夫-普列克拉斯内依的画像,她特别诚心地为他祷告,在他的忌日,三月三十一号那天,她穿上白布长袍,而且比平时更加细心地把生丝做的假鬈发梳得蓬蓬松松的。

    正当两位好姑姑在红果庄度着既平静又有权势的岁月时,年已四十的父亲,忽然想起要成亲了。从那时候起,两个姐姐在家庭中的地位便开始迅速下降。母亲出嫁的时候虽然只有十五岁,但少女的稚气却不知为什么异常迅速地从她身上消失了。家里流行着一种传说:她起初本来是个快乐活泼的少妇,她管侍女们叫伙伴儿,她爱跟她们一起唱歌,玩捉人游戏,成群结队、有说有笑地到树林里去采浆果。那时候,她常常出门作客,也请客人到自己家里来玩,总之,她决不放过寻欢作乐的机会。如果没有姑子们,她很可能象这样无忧无虑过一辈子。她刚嫁过来,她们便存心拿她当作一件家里的玩物来逗乐,想方设法挖苦她,特别是在没有如约付足陪嫁这件事上大做文章。父亲尽管性格软弱,对她们的做法也不以为然。最初一个时期,他甚至站在年轻的妻子一边,不让姑子们欺负她。尽管他们俩的和睦的夫妇生活为时甚短,但父亲这种态度也足以使母亲下定决心,要给姑子们以狠狠的回击。

    大约在结婚四年后,她的生活发生了急遽的转变。她由少妇一变而为“女主人”她不再管贴身丫头叫伙伴儿,从她的嘴里说出“小贱货”这样的脏话,而且说得那么自以为是、威严、坚决。

    不用说,对姑子们的斗争,是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的。委琐的家庭生活中,这种小事俯拾皆是。一天早上,母亲把厨子叫到她房里,亲自吩咐他做什么菜饭,待好姐姐奥尔加-波尔菲利耶夫娜知道这件事时,已经生米煮成了熟饭。开饭的时候,母亲亲自动手分菜,而这件工作一向也是属于奥尔加-波尔菲利耶夫娜掌管的大权范围之内的。好姐姐看到这副光景,心里明白,这不过是第一着,麻烦还在后头。果然,到了晚上,母亲第一次接见村长,听取他的报告,发布命令。

    “你怎么啦,我亲爱的,你疯了还是怎么的!”奥尔加-波尔菲利耶夫娜再也忍受不住了。

    可是大姑姑马丽亚-波尔菲利耶夫娜不明白家里出了大事,竟然哈哈大笑,风言风语地说道:

    “哟,商人女儿:哟,女财主!把你从莫斯科运陪嫁来的箱子打开来看看吧!”

    “也许是别人疯了,”母亲平静地回答奥尔加-波尔菲利耶夫娜“我只知道,我是这里的主人,可不是吃闲饭的食客。您有拐角村,您可以到那里去当家作主。我不是在你们府上做客,没吃你们一块面包。你们呢,我慈悲为怀,你们才能在这里一年到头都吃得饱饱的。因此,如果你们还想在弟弟家里住下去,就请你们放老实一点。至于您说的话,马丽亚-波尔菲利耶夫娜,我是不会忘记的。

    旧秩序便这样迅速地瓦解了。好姑姑和她们的好弟弟耳朵边嘀咕了一阵,也无可奈何。家奴们全都感觉出,压在他们头上的不再是往日的那种忙乱,而是一只真正的主人的手,虽然暂时还显得稚嫩,没有经验,但已经看得出它将来要建立起新的秩序和权力。虽然年轻的“女主人”仍旧跟丫头们一起唱歌玩儿,可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