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就是这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虚心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如果粗通了一点皮毛就骄傲自满,只会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南先生说,每个人都有自身缺乏的东西,应该每天反省自己所欠缺的,切忌有了一点知识就自满自足。人们必须每天补充自己所没有的学问,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时常温习以往的知识,不忘记所学的,这样才算是好学。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天资聪颖,机敏好学,他七八岁时始习书法,师承其父。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其身后,猛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很是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羲之曾对儿子说,只有写完院里的18缸水,他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直立稳健。
献之心中颇有些不以为然,当他勤奋地练了5年,写完了3缸水,自认为书法已小有所成,遂将自己十分满意的习字拿给父亲过目。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却频频摇头。直到看见一个“大”字,王羲之才显出了较满意的神色,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
王献之心中不服,又将习字拿去给母亲看。母亲认真地翻看,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一点,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献之此时方知自己与父亲的差距,又锲而不舍地练了下去,当他真的用尽18大缸水,其书法果然突飞猛进。再后来,王献之的字也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其书法与其父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每个人都应了解自我,每日三省自身,找出自己欠缺的东西。通常人们都会犯自满的错误,在自己到达一定成就时总以为自己已无人能及,但当你静下心来走出自己设定的藩篱,再度出发,便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吃苦炼真金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这句话有关于教育,也有关于个人修养。真爱一个人,以自己的孩子为例,要爱护,却不能溺爱,太宠爱就会害了他。南先生认为,孔子所说的要使他“劳”并不一定是让他去劳动,而是要使他知道人生的艰难困苦。
有位农场主让自己的孩子利用闲暇时间在农场干活,播种、除草、施肥、捉虫。一位朋友看到这一场景,就对农场主说:“何必让孩子这么辛苦呢?不必如此精细,庄稼一样会长得很好的。”农场主笑了笑:“我不是在培植庄稼,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培养孩子得让他吃点苦头,一分一厘,当思来之不易;懂得了做人做事的艰辛,便会对自己的人生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