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那天深夜,当逸之被胡知县用桃代李僵之计放出大营之后,和鸿飞两人连夜赶到告城,在许州换乘了一辆长途马车后一路南下。

    路上,只见树上的叶子、地里的野草,好似把个季节颠倒过来一般。虽情知北方已是三九隆冬的冰天雪地了,可走着走着,竟像到了北方的阳春三月一般,满眼所着之处,皆是莺歌燕舞、花红叶绿了。

    整整走了一个多月,二人终于来到逸之小站新军中一位关系颇好的同僚的舅父——广东梅县黄大人的府上。

    这位黄大人,当初也是积极拥护和支持变法的官员之一,戊戌之后被朝廷革职回籍。在故里,他和几位同仁办起了两三所的新式学堂。在他的保护之下,先后有好几个在变法中受到牵连的朋友,皆被安置在了他的翼下,或是教书,或是做事,暂避一时之风。听逸之详说了自离开京城后,在家乡又被人诬陷的经过,黄大人叹叹气道:“咳!梁公子非同我等,乃自愿放弃功名荣华,以致流落颠沛遭遇平阳之欺的!可叹!可敬!我曾听甥儿说起过梁公子,文韬武略,忠勇仗义。是个难得的济国之才。故而早就存有一段敬慕之心。今日一见,果然英雄气概!眼下,二位暂且在此韬光养晦一段,在中西学堂教教书,平时再为咱们的报馆写写稿子。一来可以休养生息一段日子,二来也可为变法培育一些后来之人。待将来崛起之日,再图大计不迟。”

    逸之抱拳道:“学生承蒙黄大人不弃,使学生有安身养命之所,不胜感激!”

    黄大人道:“云心君,你我本系同志,何言感激二字?”

    逸之和鸿飞两人在南方一安顿下来,便给山城报了平安。逸之心下盘算:待如茵接到信,最迟也就是三月间,便可赶来团聚了!

    孰知,信发出去之后,等来等去,只等到了大表哥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言说:年前,因无法见到刘家小姐,故而未能及时把表弟的信送到刘家小姐手中。年腊月二十八,也许是弟媳把表弟瘐毙狱中的传闻信已为真了,当逸之的表嫂和表妹扮做卖绒花的进了城,想要混到刘府去送信时,正好亲眼看见刘家小姐出嫁的场面!听城里的人说,新郎是七品官老爷、吴家坪的吴二爷!

    逸之看了信,整整三天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鸿飞见了信,狠狠地在桌子上捶了一拳:“妈的!这天底之下,最靠不住的原来竟是女人!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看上去,她那样一位脂粉队里的女英雄,竟连你的‘五期’都守不住!”

    逸之紧绷着脸,好几天里都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流一滴眼泪

    光绪二十六年,逸之和鸿飞在南方闻听到了内地各处正在大闹义和团的消息。还听说,目下朝野上下一片手忙脚乱。朝中大臣有人主剿、也有人主抚,各各争执不下;紧接着,又听了八国联军从渤海登陆,攻陷天津、攻入紫禁城,太后和皇上逃亡在外的消息!

    逸之在南方一时焦燥不已起来:自己堂堂一介男儿,值此国破家毁之际,本当请缨参战、保国杀敌的;可如今徒有一身武艺,满腔壮志,却不能够到前线去杀贼报国、跃马疆场,实在叫他于心不甘!

    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湖北朋友的一封急件:当年的变法同仁唐才常先生已从日本回国,这次他是受康先生之托,联合孙中山先生,正在国内联络各会党,交结义和团,并组建了一支名为“自立军”的武装力量,一是保家卫国,二是借国破敌侵之际,乘机发难,救出皇上,实行“勤王”扶助光绪重新理政。因得知梁逸之眼下在南方教书,故而请他立即北上湖北,共商“勤王”大计!

    逸之和鸿飞匆匆起程,在汉口英租界找到了负责长江一带“勤王”事宜的头领。议定:八月初九,自立军共分五路人马同时举事!逸之和鸿飞兼任自立军湖北方面的军事参议,负责宣传鼓动和筹集弹药事宜。

    眼看已经到了议定的举事日子。不知为何,海外康先生答应汇来的军饷竟迟迟未到。各路军马眼见粮饷已断,弹药兵器又无法购置,举事的日子不得不一拖再拖。

    八月下旬的一天,逸之正在一个小镇筹措资金时,化了妆成小商贩的杜鸿飞突然寻来,告知了逸之一个惊人的消息:勤王失败啦!当初,曾答应支持自立军完成“勤王”大计的英人突然变卦!向清廷出卖了自立军首领,唐才常等已在汉口被湖广总督杀害!官府眼下正在四处抓捕英租界其它的改良首领和余党。

    逸之和鸿飞两人扮成贩卖岳阳扇子的小商人,背着几十把扇子,租了一只小船,连夜从水路出发,一路辗转,最后改走旱路,悄悄往河南老家赶。

    虽说一路之上不时受到官兵盘查,倒也有惊无险,总算安全抵达老家山城。

    两人按事先商定下的:逸之先在芦店的姑妈家中暂栖几日。鸿飞一人潜回山城,先探一探路子,看看这边的官府有什么动静没有,然后再做道理。

    乘着夜色,鸿飞悄悄赶到西关家中。从大哥鸿达嘴里方才得知:那个姓胡的知县,因牵连一桩贪赃枉法的案子,年初就被上司革职查办!

    鸿飞的大哥为人也颇为仗义。当他得知逸之眼下还没有落身之处时,便把朝廷当下为了挽救时局,已经开始发布各地实施新政、创办新学的谕令对鸿飞说了一番:“六弟,尽管胡知县已经被革职,你们眼时在山城还是不能公开露面。我倒有个主意,你们莫如先到较远的边地隐姓埋名,再避上一阵。这样罢,你们两个干脆先帮我筹办筹办新式学校罢!一来生计有了着落;二来,也可借此隐遁一时。”

    鸿飞闻听大喜,一边代逸之谢过大哥,一边立即骑马赶到芦店,将此话捎给逸之知道。逸之觉得这样安排,真是再好不过了,喜不自胜道:“太好了!果然是一条既能安身待命、又能做一番事业的好主意啊!”因时局未料,逸之悄悄见过父母和两位叔叔之后,只在家停了一晚,第二天天未亮便乘车上路,一路直往颍阳方向去了。

    光阴荏苒,如茵随子霖到任上,转眼便是暑去秋凉季节了。

    这年秋后,如茵顺顺当当地生下了儿子宗岩。

    子霖和如茵现住着一套两进院子的大宅。这处宅子,原是光州一家大富商的宅第。后因科考案子受了牵连,举家放徙尚阳,家宅充官。许多年来,都被各任的州官所占用。

    这里比起吴家来,虽算不得太宽阔,布局倒也小巧整齐。前庭是子霖平时署理公务的衙门,厢房是子霖的师爷以及几个随从和衙役的住所。后院还有一方不大的小园子。园子里除了种有杏树、桃树和草花之类,还开了几畦的菜地。后庭是子霖的书房及夫妇两人的居室并丫头、妈子的住处。靠两厢的偏房前,有斜砖垒成的长形花圃。花圃里的菊花正值乍放时节,一阵阵的清香不时飘到屋里。庭院正中有高大的梧桐树,每当春夏季里,满院子都是绿荫森森、凉风习习的。黄鹭、喜鹊、布谷鸟之类常常飞来,或是在此筑巢、或是躲在树丛清悦地叫上一串。

    有月光的夜晚,子霖喜欢坐在天井里的花坛旁边,对着明月吹上几曲洞箫。呜呜咽咽地,倒也令人心动神摇。这时,坐在镂花窗前的如茵,望着团玉似的明月,听着这悠然动人的箫韵,总会生出一些如梦似幻的情思来。

    小宗岩吃得好、睡得好,白白胖胖的样子,很是招衙署里上下人等的喜爱。子霖尤其爱得心疼。每天忙完公务,过到后衙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接过去抱抱儿子,亲一番、逗一逗,然后才脱下官服,换上家常的便服。

    生小宗岩的那些日子,子霖娘和大哥派人捎来信儿,说是想让如茵回吴家坪老家坐月子。子霖不允,如茵更不愿回去——她自然清楚,孩子要比“预期”的日子要早一个月落地,躲还怕躲不过去呢!

    子霖便让来人依旧把话儿捎回去,说是奶奶的身子弱,怕这一路颠宕会有什么好歹。子霖娘见媳妇不肯回老家生孩子,心下虽有些不快,却也无奈。原想等着快足月时,自己出门照看她们母子一阵日子也罢。谁知,未及足月,儿子那里便从任上派人报信,说是媳妇早产了,是个孙子!不过,母子二人倒还平安。

    子霖娘听到信儿,心下急得什么似的。匆匆在家准备了好几天,亲手缝了一堆的小棉衣小棉被。心下料知这个媳妇恐怕难会料理,故而,竟连孙子的尿布都一并备下,和子霖的大哥、大嫂一齐乘车赶了过来。

    因见孙子还算结实,这才略略放了心。又责怪下人:如何照顾的?怎么会让她跌倒了?

    子霖忙拦过去:“说来还是怪我。那天晚上,媳妇怕我着凉,到我的书房来送衣裳。我那天因想看看月亮的,所以交待下人先莫点廊下的灯笼。结果,你媳妇一不留心,就在我书房门前翘土的一块砖上绊了一下,晚上就嚷嚷起肚子疼来。我派人找来了接生婆,当晚就生产了。所幸,因你媳妇平时调养的还算好,孙子虽瘦了些,倒也没有出大意外。”

    子霖娘抚着孙子道:“我最怕的就是这个!当初,你就是我下雨急着收院子里的衣裳,滑了一跤,不足月便生下你的!所以,平素总是肯生个病呀灾的。”

    子霖悄悄一笑:“娘,我一直不都是白白胖胖的嘛?”

    子娘笑了笑:“说嘴罢!看上去倒也白胖,也不知生了多少病、吃过多少药!为了你,知道娘念了多少佛?还了多少愿?”

    子霖一笑,心下却也暗暗松了一口气!

    如茵也松了一口气:因当初自己身子受损,小宗岩虽是足月生下的孩子,却也比通常的孩子显得又瘦又小。故而,看上去倒也像是个不足月的婴儿。

    大哥大嫂回老家后,子霖娘仍旧留在州判衙门里照看孙子。子霖看出来:娘虽说对媳妇仍旧心存嫌忌,可对这个孙子倒也疼爱得很。只是,对如茵说话时,不时仍有携风带雨的时候。因而,娘在这里的日子,每日里虽说人在前衙署理公务,心却总是跑到后衙来了。总是搦着一把汗,生怕娘的哪句话不入耳时,如茵一旦听咽不下,婆媳两人口角龊龌起来,自己夹在当中就不好做人了。

    还好的是,不管娘说了什么不中听、不入耳的话,如茵总能装聋作傻地一语不发。对娘,竟是十二分地恭敬孝顺,各样礼数一样不差。就算听了风凉话,也是一脸的平静。从未有过别的女人那样,在婆母那里受了气,返回来找丈夫闹气的事儿。

    越是这般,子霖心下反倒更是不安和痛楚了:这哪里是刘家小姐的性情啊!娘这般地挑剔,她却能够依旧这般平静!这要么就是根本不在乎吴家的人、不愿与吴家论真;要么就是为了儿子,宁可装聋作哑、忍气吞声的。

    这种宁静和柔顺的背后,分明是一种吓人的淡漠!

    子霖不想让如茵有一丁点儿委屈的感觉,更怕因此引发出她的一腔愁思和忧伤,引发她对旧情的悲悼和怀念。

    后来,子霖娘见孙子还算好,加上又有好几个妈子和丫头的服侍,便私下对子霖提起,想要回老家的话。谁知,子霖竟顺水推舟地说,娘也辛苦了这么久,回家歇歇也好,反正这里也有丫头婆子的。又说自己平时公事忙,也不能常过后衙来陪娘等一些不干痛痒的话。娘原本不大舍得儿子和孙子,谁知,见儿子竟然没有一句真心留让的话,便骂他“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不要娘”的话。子霖听了只是笑,不还嘴,也不解释。

    又过了一段日子,子霖娘再次提及要回老家的话时,见子霖依旧没有留她的意思,暗暗垂了一阵泪,便执意要回去了。子霖这才虚让了几句,又宽慰了娘半日,派了衙署的马车和衙役,护送娘回山城去了。

    娘走后,子霖才大大松了一口气!而且,见如茵的行事说笑,果然比娘在的时候松和多了。此时方知:娘在这里的日子,如茵实在是很压抑自己呢!

    因有丫头和老妈子们整日服侍着小少爷,如茵倒也清闲得很。平时,自己在后庭或是填填词、读读书;或是弹弹琴,画几笔山水花鸟。有时,偶尔也做做针线活儿、绣绣花儿。旧日的一切仿如一场久远的梦,随着时光逝水,渐渐地竟已开始淡忘了。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忙和过年的日子里,如茵突然记起:逸之的“周年”到了!一时间,便有些旧痛复发的感觉泛上来。

    这天,她原以为子霖年前的公务和交往正忙,一时半会儿地只怕不会回后衙来。故而,乘儿子入睡的当儿,把逸之留下的那把宝剑从箱底翻了出来,她用一方绢子小心地拭了一番,睹物思人,一时竟再也止不住珠泪迸溅起来。

    她流着泪,一边把剑安放在案上,一边点起了一柱香,兀自祭悼起来:日月如梦,世事多舛,相亲相爱的人,转眼阻隔天上人间!她无声地呼唤着:逸之!逸之!你若亡灵有知,可知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