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两年前要成亲,只是行纳征之礼时,刘氏的姐夫去世,刘氏的外甥有三年父孝,这婚事,才耽搁了下来。
刘氏外甥的出孝期,就在眼前。
他与二娘桓令姿将在今年内完婚。
这个时候,刘氏才猛地注意到:三娘桓令婉已经十七岁了,还没有说亲。
前些年,不是没有人上门给三娘提亲,只是刘氏以二娘未出嫁为由,拒绝了亲事。
新会县主为免妯娌间口角,二房的事,她一向不插手,及至刘氏求上门,
方才,新会县主留下郑绥,一为叙旧,另一层意思,是为了三娘桓令婉的亲事,想让三娘嫁入郑家。
郑绥心中,却十分不乐意。
三娘桓令婉,她见过几次,性子怯弱就罢了,然而二嫂刘氏根本没把她当小女娘养,与其说是桓家三娘,还不如说是二娘桓令姿身边的一名婢女。
妻者,齐也。
这样的女郎,如何能嫁入郑家?
郑家重嫡庶,但更看重教导,风骨与学识相提,德行与才干并论。
可以娇弱,但不能没有傲骨。
可以笨拙,但不能没有眼界。
因此,哪怕郑家四房再没落、再混乱,七伯母及长嫂郗氏,言谈行事,依旧当得起阖族信服,交口称赞。
再想想十三婶娘周氏。
自身怯弱,又是庶出,无母族兄弟帮衬,十三叔房里侍妾无数、嫡庶不分,不仅仅因十三婶娘周氏无子,更与她的性格有莫大的关系。
她可不希望,郑家再有这么一位媳妇。
使子孙都受连累。
郑绥婉拒了,“郑家郎君及娘子的婚事,都由七伯母和十八婶做主,在家时,常听她们说:不求对方门第官位,只求人才品性相宜,故而,每每作亲时,两位长辈,皆是慎之又慎,不认真考察两三年,下不了决定。”
“我想着,三娘年纪也不少,没的倒耽搁了她。”
说完,郑绥到底不好完全驳了大嫂新会县主的面子,又建议道:“谯国境内,也有几家大户与家中有往来,大嫂不如从中替三娘挑选一名合适的儿郎,知根知底,又近在眼前,肯定比别家强上许多。”
或许,新会县主不想多管二房的事,或许,她把郑绥的这番话听进去了。
二娘桓令姿出嫁后,刘氏很快就替三娘桓令婉在谯国的大户中,挑了一名儿郎,订了亲,第二年六月出嫁。
当然这是后话。
眼下,郑绥最关心的,莫过于,从大嫂新会县主口中得知,桓裕去了淮川。
淮川郡,四年前,大郎桓舒平乱之地,立功之处。
那儿屯有桓氏的两千人马,更靠近袁纲所辖的司湘应三州交界处。
她一直知道,桓裕对荆州念念不忘,而袁纲近来,又一直滞留于京都建康。
他到底想做什么?
郑绥暂时猜不到,但袁纲怕已是志在天下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