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傍晚,夕阳西坠,云霞满天,天地一片绚烂。李家湾村家家户户炊烟袅绕,人声寂静,偶尔狗吠响起几声,仿佛置身于世外之境。子安蹲在灶火里架灶火,他从小在这土窑里长大,对炕头炕灶很熟悉。现在灶火里安着吹风机烧火,不再用拉沉重的风箱了,柴草架火燃烧的快,庄户人烧柴草就地取材,能省下买碳钱,只是烧柴草还得有人在跟前看着,还要不停的往灶膛里添柴架火。
子安娘依靠在炕头被褥垛上打盹儿,不时有鼾声响二声。人老了,岁月催着她的鬓角花白,面皮松驰,如一个陈年核桃皮。这几年,子安娘在家养病,不怎么下地干活,倒也养的肤色细腻褐色干净些。只是她老觉得自己现在成了一个在家吃闲饭的人了,常自己忧怨嗟叹,尽管家人一味相劝,精神压力不好不利于养病,她总是隐在自己心里抠切,好在儿女们都省心,让她宽慰了好多。
子安看着这熟悉窄憋的窑筒子,打小时候哥几个就挤满了满满一炕,如今大一个走一个,窄小的窑洞也空下来了,显得宽大了好多,只剩下爹娘这老俩口渡日月春秋。窗台上用磁砖镶面,发着温暖的幽光,一盏不太明亮的电灯泡挂在窑洞顶上,照着这家久违的离去分合。子安多次给他们换上大灯泡照亮,怕他们岁数大了,眼神不好,做事不方便。可等子安他们走了,他爹娘依旧换回小灯泡,说是灯光太亮,晃的眼花睡不好,其实是为了省电。
子平的手艺活做的不错,窑里炕沿边、锅台面都是他当年用磁砖镶嵌的,花色和炕上铺的硬油布相搭配,显得干净而温馨,村里人谁过来串门也先夸赞一番。小时候没有电视,只有一台小收音机,子安和子平一到傍晚放学回家,就倾听着评书《西游记》、《杨家将》和《岳飞传》,从小内心就有一种对英雄祟仰、人性善恶和是非美丑的辨别能力。隔壁的男人家没有收音机,常过来和他们一道听,哥俩嫌他烦,因为他边听还边说话,就把收音机藏在毯子下,他哥俩也把头埋进毯子里听,为此常被母亲和父亲喝斥打骂,说不许他们这样对待乡邻……
如烟往事涌现在心头,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子安仿佛又回到童年,回到了从前难忘的时光,不知不觉中泪水滑下了脸面,流淌在嘴角,真咸!
李德贵带着万华叔去大同子平那里了,子安想在家多陪陪伴娘亲几天。他单位暂时还没去报到,想休整一周后再去,从学校接回来亚娟后,他就回来看望父母和哥嫂。他现在也有种感觉,抽出空暇来陪伴亲人是种难得的幸福,以免以后出现子欲养、亲不待的遗恨和痛楚。
子安胡思乱想着,没想到锅里的水突突的滚开了,锅盖上翻涌着热气,不知道什么子安娘醒过来了,她看到坐在灶火下的子安叫子安快揭锅,别烫着手。子安回过神来,站起身子小心的揭开锅盖,一阵热气升腾出来,弥漫了整个窑洞,子安先给母亲舀了一碗白开水放到母亲面前,然后拎过暖瓶来灌开水。他轻声问母亲:“娘,咱们喝稀粥吧。”
子安娘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饿不?我晚上吃不多,你年轻了就多吃点。”
娘俩正说着,哗啦,堂门一响,子林进来了,端着刚出锅的花卷馒头送过来,笼布上还冒着热气,子林对他娘和子安说:“金玲蒸了馒头,快趁热吃吧。”说完坐到炕沿上,子安娘递给子林一个棉垫子让他坐在屁股下,说炕沿上凉。
子安把小米淘了二遍下了锅里,然后依旧坐在灶火里架火。子林问他还会做饭,子安说在自已家里胆子大,出去不敢露手脚了。看到哥俩亲热的样子,子林娘会心的一笑说:“平时你们不在家,你爹在地里,我就一个人在家呆着,挺稍的慌,开着电视听声音解闷,今儿你们在家,家里一下子显得豁亮起来了。”
哥俩听着娘亲的述说,也觉得这些年来娘真不容易,为儿女们苦熬苦撑着家业,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无,人生只有去处。
“你们的爹也老了,以前不服输的劲儿老了更厉害了。他活的着急啊,你们不和他常交心感觉不深,他天天睡不着,就琢磨着尽快给子平和子安成婚安家,人老了,觉头也少了,就剩下乱琢磨事了。他对子平比子安更上心,他怕子平是个农民,假如有一天素素反悔了,就把子平生生的耽搁住了。他这次去,就是扎人家素素的口了,无论怎么样,他想今年把子平和素素的婚事给办了,了却他的一桩大心事,他是觉得自己等不及的。”
子林娘这一说,子林和子安才明白李德贵这次为什么非要坚持自己去大同,原来他有自己的主意。
正如子林娘报说的,李德贵带着万华叔来大同,同素素父母打了照面,寒暄了一番后就切入正题,素素爹生气的说:“老李,你未免太着急了吧,我家闺女和子平刚订了亲不到半年,你就来催婚,我们还没想好呢,照你这样子,你是连抱孙子的日期也盘算好了吧?”
李德贵认真的点着头说:“就是,亲家你说对了,我有两个大小子呢,不着急能行吗?你没小子不盘算这些,有小子就有不一样的想法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