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八章落的紫城—&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接下来好不容易进入清的时代,所谓的紫禁城,指的乃是北京城内的皇宫,从明的时代起开始存在,一直到清被灭亡为止,前后约五百年间一直是皇帝权力的根据地。

    现在谈到第九十一位的多尔衮。这个人简直可说是具有清的第三代皇帝般的实质地位。他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由于皇位后来传给他的兄长,因此多尔衮并没有登上帝位。一般多以摄政王多尔衮来称呼他,但是我个人认为即使是将之记入“帝王纪”之中其实应该也是可以的。

    这时,作为清之第三代的皇帝,由于年纪轻,因此就由多尔衮来做其后盾,成为实质上的掌权者,在政治和军事上指挥统治着全中国。第三代的皇帝称为顺治帝,听说也有多尔衮其实与顺治帝的母亲——当时还是位年轻而美丽的女性——有着男女关系的说法。

    总之,这个人对降服的吴三桂可说是彻底地利用,他借吴三桂之手将明残存的皇族一一逼到绝路,是个手段非常高强的人。他的身高也很高,听说有一九公分左右,这乃是当时日本的渔民漂流至中国大陆时见到多尔衮的印象。根据他们的叙述,多尔衮既高且瘦,肤色微黑,同时还是个眼光锐利的人。

    此时的吴三桂对明的皇族可说是赶尽杀绝,原本在明的皇室里有些因传教士而改信天主教的人,听说这些人曾向罗马方面派出使者要求援军,不过再怎么说这路程也未免太远,因此自然也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最后吴三桂终于在西南边境将明的皇室遗族全都杀死。当时被拉到处刑台的一位的十四岁少年就脾睨着吴三桂大叫道:“逆贼!我们朝廷难道曾背叛过你吗!?恶人如你就算世人肯原谅,但上天绝不会原谅的,总有一天你也必会遭到灭族的命运!”

    听到他的声音的吴三桂则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说了一个字:斩!虽说这是一则轶事,但他的预言后来确实应验了。

    这时,有个名叫史可法的人,他虽没有被列入百人之中,但也是有名的明朝忠臣。虽然在军事上无法与清军进行对抗,但这个人还是在书面上议论多尔衮。多尔衮这方面倒是认可史可法这名人物,于是就回了封信给他,回答道:并不是我们将明给灭亡的,将明朝灭亡的乃是李自成。而把李自成灭掉的我方则是为明报仇,因此我们是明后继的王朝才是。只不过史可法后来又再继续提出反论,最后清军就在扬州这个城里把史可法给逮捕后杀死了。

    攻陷扬州的清将名为多锋,他也是清朝皇族的一员,然当扬州陷城之际,由于屠杀了近十万的市民,因此乃是个恶名昭彰的人。关于清军的屠杀记录在扬州十日记中皆有所记载。我记得这本书也收在日本平凡社所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大系之中。

    多尔衮在替清完成一统天下之后,没过多久就死了。他死于西元一六五年,当时才只有三十九岁。在这里有一则玄妙的故事:一般的说法是,多尔衮是病死的,然而却也有传出多尔衮可能是在万里长城附近狩猎时死去的,而且还是被野猪撞死的说法。不可思议的是,明代的永乐帝也是在狩猎的时候被野猪给撞死的,而且,永乐帝和多尔衮还有另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两人皆是视其侄子为无物。永乐帝乃是在将侄子建文帝灭亡之后才登上帝位的,这点之前曾经说过;而多尔衮则是几乎无视于其侄子顺治帝的存在——至少在其幼年的时候是如此——而自己享有如皇帝一般的无上权力。因此,从这两个共通点来看,倒是可以看到民间传说的一些共通之处,算是蛮有趣的一件事。

    事实上,顺治帝确实是对多尔衮有所憎恶的。在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就以这家伙有篡夺皇位之阴谋为题而将多尔衮从皇族之中除名。不过后来还是有回复其名誉就是了。

    而在第九十一位的多尔衮到第九十二位的明亮之间,间隔了一段非常长的时间,一下子就差了一百年左右。其间清朝自顺治帝到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而开始了清的极盛时期。

    清王朝的统治和蒙古的情况不同,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由少数的民族来统治多数民族的结构虽然相同,然而以清来说,却努力地完全融入中国。清朝依照历史学家的说法,就像是入赘中国的女婿、或是养子一样。清本来是异族,在人侵了中国本土之后将之占据,不过,他们却逐渐感染上中国文化,而成了中国文化热心的拥护者。除了在发型上面改为辫发这一点是和古来的发型有所不同外,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而且,还努力建设,将倾圯的名门加以重建,再度成为富贵之家。只不过,在想法之上也渐渐变得保守,当从异地而来的客人到访时,就以传统为由中而将西洋文化摒除在外。在这方面,如果要将清比喻为中国的养子的话,就有所缺憾了。虽说是非常有能力的养子,却因身为养子的身份而有所自卑,也因此就变得更为保守,总是把家风如何、传统如何什么的挂在口中。其实也不是不好啦,而且身为养子的人也不一定都会这样,不过,既然举了这个例子,那还是要加以说明一下。

    在中国的历史上,我认为像康熙皇帝这样的人在历代的皇帝之中是可以列入前十名的排行榜中的。这个人登上帝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吴三桂起的外来有力诸候一举肃清。这件事史上称为三藩之乱。所谓的三藩本来都是身为明朝将军,后来降于清,具有非常强大的势力,其中之一就是吴三桂——另外二个人因为麻烦的关系,在此就加以省略——总之,在中国的南部,这三藩几乎都是呈现独立的状态一般,清廷的旨意可说是难以及的。

    在此,康熙皇帝即位时虽然还是个少年,但也知道不对他们采取行动不行。吴三桂这方面也有所感,因此一度以自己年事已高,而呈上要求引退的信给康熙皇帝,心想康熙皇帝应该会劝留他,然后就能保有很大的面子。然而康熙皇帝却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这项请求,准许引退,还准备将其全员一同带回北京,也许说是要让他享福什么的吧。这让吴三桂非常地不满,看来康熙皇帝真的是要把自己一行人击溃的样子。于是他就联合了另外的二个藩国说:大家既然都被逼到了这个地步,不如一举起来叛乱吧!只是康熙皇帝虽然身为少年,其应对却很得宜,而将三藩之乱一一镇压。

    吴三桂揭起反清复明的旗号,对自己也是起而叛乱的事实上,可说是一点说服力都没有,因为和清携手共同将明朝遗族赶尽杀绝的,就是这个吴三桂。因此到了现在这种时候还高喊什么反清复明,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就这样,吴三桂的军队败下阵来,将自己逼到了死亡的地步。只是他死前依然不忘想做皇帝的美梦,在死前一天迸举行了即位典礼,然后没多久就死了。

    在三藩之乱平定了之后,在康熙皇帝的手中,天下可说是完全地统一了。康熙皇帝名义上虽是清的第四代皇帝,但事实上几乎可说是为大清帝国的开创局面的人。就像是反客为主感觉。

    康熙皇帝在稳固国内的同时,也准备一举解决北方的威胁。再怎么说,北方的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依旧壮大中,而后准备伺机入侵中国。

    当时,俄罗斯帝国已是在占领了西伯利亚后,准备进军亚洲的状况,因此首先要稳固北方的康熙皇帝便派兵前往黑龙江,而将俄罗斯的军队打败,并和俄罗斯之间取得协定,确定了国界。接下来则是对付在蒙古高原兴起的准噶尔这个部族。当时准噶尔具有非常强大的势力,对清的边境造成了威胁。因此康熙皇帝就自己领军穿越戈壁沙漠,来到蒙古高原而将准噶尔部族击灭,建立了很大的功绩。另一方面,他也出兵西藏以平乱。

    因为这样的关系,在康熙皇帝的部下之中虽然也有一些名将,然而和曹操的情形一样,由于主君乃是最为出名,因此其他人的地位相对地就很薄弱了。

    从康熙皇帝到他的儿子雍正,以至于他的孙子乾隆的时代,还是有不少的将军出现,要说名字的话是有不少人,不过首推的是阿桂这个人。

    其次是岳钟琪,这个人乃是汉人,有人说他是岳飞第十七代的子孙,不过其真实性令人怀疑。

    接下来则还有福康安、海兰察、兆惠、萨布素、年羹尧、罗思举、策棱等。

    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因此得以进行对尼泊尔的远征、或是大败俄罗斯军、以及远征西域等等,各自建立了不少的功绩。

    虽然有这么多具有才能并且建立功绩的人,然而毕竟康熙皇帝实在是太了不起,因此其他人的地位就很薄弱,然不论如何,这时清的国力达到了最盛。在这样的国力背景下编成大军,然后率领这样的大军获得胜利,然后就要被列入于名将之中的话,我认为也没有这么容易。除了不可能把他们全部都给列上去之外,硬要我从他们之中选出一个来,我认为也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其中还是有一些有趣的事,像是罗思举这个人。他本是盗贼出身的猛将,同时还具有文采,关于不少的叛乱和军队的事情,他都有留下贵重的记录。而策棱则虽是蒙古的青年贵族出身,但康熙皇帝在将之发掘之后,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不过他真正成名,则是在北方的瓦剌族大军入侵之际,获得奇迹般胜利的事迹之后,是个无论在官延恋爱或战场上都很精采的历史小说主角般的人物。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正式地谈到这个叫做明亮的人了,他是乾隆时代的名将。

    这个人也远征到很远的地方,南到缅甸、北至黑龙江的阿姆尔河、西达伊犁,此地位于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可说是西北方的尽头,靠近卡萨夫斯坦国境的地方。在中国的历史上,庞大的宗教团体拥兵自重,起而叛乱的例子不少,而这个人则平定了其中的好几个。可说是到过了南边、北边、西边尽头的人。

    这个人虽是位富有谋略的名将,然而却似乎与长官和同僚有所不合,总是有所争执。他在战场上建立了大功回来之后,就与朝廷的大臣有所争执,最后自行退朝而遭免职。在他回到故乡后,就在家中画画,由于他画的竹子非常地棒,以画竹子的画家来说,他算是当代第一人。而就在他在家画竹子的时候,不知于何处又起了叛乱,由于其他人都没有办法镇压,因此朝廷就又把明亮给召了出来。他虽然口中说麻烦,但还是不负众望,然后在回到朝廷之后又与其他人吵架、再度离席——他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人。也因此除了功绩之外,也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人,所以我把他列入了名单之中。

    再接下来是第九十三位的杨遇春。到了杨遇春的时代,已是到了十九世纪。当时的清帝国已是烂熟般的状态。在当时,中国人口爆增,本来中国的人口在汉、唐等各王朝的全盛期大约只达到六、七千万人,然而在乾隆帝的治世之下却激增至一亿四千万人,其后也持续地增加。照理说即使到了这样的地步,但因为国土非常广大,所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才是,然而在此之后事情却产生了一点变化。在西历一八年时的世界三大都市,也就是伦敦、江户和北京,人口都在百万人左右。巴黎与伊斯坦堡则大约有五十万,而纽约当时则只有六万人口。

    杨遇春这个人可说是完全没有碰到过对外的战争,他的一生都在讨伐叛乱。只是这里的叛乱先是甘肃省方面的伊斯兰教徒叛乱,然后是台湾的叛乱,再接下来则是西南部贵州省的叛乱因此,他是一个自北向南然后又往西一直不断活动的人。

    这个人自结发——大概同于日本的元服,也就是成人式改变发型——以来,就一直身处军旅生涯,被称为福将,也就是幸运的将军之意。为什么呢?在很久之前曾经讲过唐的尉迟敬德,在他的生涯当中可说是一次都没有受过伤,而杨遇春也是一样,一生在战场上渡过却从未负伤,因此才会被称为福将。在他的生涯之中,参加过的战役高达数百场,而且他还总是举着黑色的旗帜立于阵头作战,因此他的部下也都不吝惜生命为其作战,当时被称为杨家军。

    杨遇春在西元一八三五年的时候引退。一直到这个人的时代结束为止,都可说是清帝国的繁盛时代,然在这个人死后就立刻发生了鸦片战争,那是西元一八四年的事情。

    当时,杨姓而优于战术的将军有两位,合称为二杨。其中之一当然是杨遇春,而另一个人则叫做杨芳。这个杨芳当然也是善战,当叛乱发起的时候,虽然他的妻子为叛军所俘,然据说叛军对其妻子倒是没有施加任何的危害。另外他也相当受到兵士的敬爱,因此被认为是个名将。只是因为他活得太久了,这对他来说倒是一种不幸。他在参加鸦片战争的时候,使用相当过时的战术,于是就被当成了笑柄,说起来其实也是蛮可怜的。

    就在清即将走入尽头,进入鸦片战争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前面遗忘了的第九十四位的李长庚。这个人的活跃大致是在十九世纪的开端,是一名海上的名将。

    这时在清的海岸起了艇盗之乱。所谓的艇盗,指的就是海贼,其首领名叫蔡牵。这次的艇盗之乱乃是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大叛乱,特别是在初期还与南方的越南共同携手,只要一见情势不对,立刻就逃往越南的领海。这在清和明的时期都是一样,由于政府对海上的通商并不是那么热衷,因此想要作海上贸易的人便很容易会加入海贼的阵营中,一旦把他们驱散,很快又会集结在一起,不是逃到越南,就是逃到台湾,然后在当地再煽动叛乱,如神出鬼没一般。而把平定他们的,就是这个李长庚。

    李长庚在建造备有大炮的船队后,就以其用来驱散海贼,就在意图继续追捕蔡牵的时候,没想到后方却来了阻碍。原来海贼贿赂官吏,要他们妨碍李长庚,因此一直没有办法彻底地平定。在数次的苦战之后,到了西元一八七年时终于击破了蔡牵的大船团,把蔡牵等一行人击溃到只剩三艘船的地步。就在好不容易可以擒下的时候,蔡牵的部下突然放了一枪,而被命中的李长庚就这样壮烈地死去。在此后二年,蔡牵终于被捕,大叛乱也随之结束。

    在这样的状态下,大叛乱相继不断,其实背后大多有着民众的支持,由此也可知民众对于清朝支配体制腐败的不满,至此已经达到了颠峰。

    即使是像明亮这样的人,都还要随着白莲教之乱的移动而难以平定。说起来,这也是一场历史上的大叛乱。白莲教乃是自十二世纪中叶起就一直存在于中国的宗教,为了对抗清朝而引发了大型的叛乱,让明亮及杨遇春等都必须为了其讨伐而不断地奔走。就在矛盾不断的累积之下,发生了西元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

    而第九十五位的关天培就是在鸦片战争之时有名的将军。

    由于鸦片战争十分地有名,因此在这方面的说明我就加以省略,不过关天培乃是一个从清的水军兵士一直升任成为提督的人,他在鸦片战争发生的时候,是负责防守广东一带的。当时那儿有一处名叫虎门的要塞,就在守备的时候遇到了英国军队的全面攻击。面对侵入城内的英军,这个关天培挥着剑一连斩杀了好几个人。而在他被英军一齐射击,中了不少的子弹之后,还是立于城壁前不动。当英军上前查看,才知道他早已死去。像这种如同日本的弁庆一般站着往生的,乃是相当勇敢的故事,只不过面对大炮和铁枪,以一把剑终究是不可能取胜的,而他的牺牲也不过就是冷酷现实的象征而已,因此,与其说是立下了什么样的大功,还不如说他是在鸦片战争——这场历史之上开战目的最龌龊的战争之中与入侵者作战而死的代表,因此才被选上的吧!和他一样的人还有一个名叫陈化成的人。

    然后接下来的是第九十六位的僧格林沁。

    在鸦片战争的失败之后,清朝已经是一片的破败,就在政府腐败,以及叛乱不断之下,太平天国之乱开场了。

    这里写的是僧格林沁,也有人称桑格林沁,在事典之上两种读音都可以见到,因此我也不大清楚应该使用那一种,但总之,我是采用了较近于汉字的僧格林沁这种称呼。这个人乃是蒙古的贵族而出仕于清。由于其贵族的出身,代代皆是率领着蒙古骑兵而在清军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在西元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国的军队北上冲向北京之时,他就指挥着蒙古的骑兵队而加以击退。这时的太平天国军乃是处于不知何时可将北京攻陷的状态,因此率领蒙古骑兵而将战况一口气加以逆转的僧格林沁,其名自然轰动了天下。

    接着,在其后的西元一八五八年之际,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开打了。这场战争也被称为亚罗号战争。

    这时英国和法国的联军虽然意图攻进北京,但在僧格林沁固守炮台奋战之际,也一度击退了英法的联军。只不过敌军再一度的攻击而来之时,由于火力毕竟有所差异之故,而败退下来。

    这时僧格林沁抓到了英国的外交官,而联军以此为由,再度地攻击北京,将圆明园——也就是乾隆帝所建造的、类似凡尔赛宫一般的宫殿中所有的金银财宝、美术品等全部掠夺,然后再放火将之烧毁,屠杀了相当多的人。如果反过来,中国的军队进入凡尔赛宫的话,那会发生什么事我是不知道,但这确实是相当地蛮横残暴。只是在英国或法国的教科书中,对自己的野蛮行为则只字不提,在这一点上,日本的教科书倒是比较公平的。

    在另一方面,太平天国之乱规模一直很盛大,因此僧格林沁就出来进行讨伐。然而就算僧格林沁多么地努力,其仰赖的蒙古骑兵还是陆陆续续地出现战死者,而使得数目不断地减少,即使补充,士兵的素质也都不高,因此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结果在西元一八六五年,僧格林沁在与叛乱军的作战之中战死。他是象征着清朝往灭亡深渊迈进的人,虽然很可惜,但就算有勇气,光要以自古传下来的兵法,面对当前的情势可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打倒僧格林沁的叛军指导者乃是一个叫做宋景诗的人,他是游击战的天才。一直到之后的西元一八七一年之际,他才为清军所抓而处刑——应该是这样子没有错,只不过在西元一九年时,曾有他偷偷出现于故乡的目击说法。真伪无以得知,但可知的是,他乃是一个为贫苦的农民挺而作战的英雄。

    再下面要谈的乃是第九十七位的李秀成,以及第九十八位的石达开,这两个都是太平天国的人。

    关于太平天国,已经有陈老师所写、标题就名为太平天国的名作,我想大家在阅读了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