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会战太平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球(国产气球)的高度超过0000米都难,他采取了一项技术革新,在气球上插上一根小铜管,当气球上到一定高度,因高空空气稀薄而使球内压力增大致使球面爆炸时,小铜管可以排掉一些气体,这样气球就可飞得更高,探到更高的高空了。这种方法最高可以放到5000米。如果当年也有放球的吉尼船己录,一定会是这位年轻的组长的。

    侯金义是当年气象分队的副队长,他负责的通讯组有一台当年最为先进的多路移频接收机,主要功用就是接收太平洋地区各国气象台通过各种频率发布的天气预报。他也是预报会商的参加者,他唯一做得到的,就是收听所罗门群岛的美军基地、美属萨摩亚和英联邦的埃利斯群岛气象台发布的气象报告和大气要素,还有日本东京、美国关岛、澳大利亚悉尼等地区的气象预报和天气要素播报。这是“向阳红五号”船的雷达和探空气球不能够测得到的海区外围变化,是判断当时的南副热带高压是否确实在加强的大尺度参考资料。如果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判定南副热带高压正在加强,那他就可以跟许经林队长说一声:好好安心睡一觉,明天肯定转晴。

    到傍晚时分,甲板上仍然是大雨滂沱,乌云低盖,海面混沌一片。距“向阳红五号”只有5海里的驱逐舰,只能看到细细的一道黑边。

    整个布阵状态的海上编队,在雷达的反射波中,也是杂而模糊。

    大编队18艘舰船,每艘舰船都担负着一个或两个具体的任务,这个任务既是一份历史的责任,也是一份巨大的荣誉。这一时刻,“向阳红五号”船作为一个整体处在一种上下高度关注的状态中,大自然以古老的雨打风吹的方式锤炼着“向阳红五号”船5名参试者,从指挥员到战士无一不在聊着这个中国人打招呼时最平常的寒暄话题,只是这一次,不是在寒暄,是实实在在地祈祷着上天,担心着这个攸关“718工程”命运的大事。太平洋也早已忘记了当年麦哲伦对它的赞美,面对着中国数千年以来唯一一支海军远征特混编队耍着脾气、使着性子。随着暮色的降临,整个“向阳红五号”船都迷漫在凝重的粘湿的气氛里。

    新华社记者陆其明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好天气的预报又发出去了,但是天仍不见转晴。雨水也不见少,有人提出:许队长,要不要改报坏天气?许经林摇摇头。原还决定报好天气的预报员,虽然和他们的队长一道坚持自己的看法,但是看着滚滚的乌云,哗哗的大雨,心情也越来越沉重。过去倾向于报坏天气的预报员,也抛弃了个人争什么的念头,盼望雨过天晴。因为这是关系到我国第一次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能否成功的大事啊”

    然而,非常幸运的是,到凌晨一点的时候,天空开始裂出一条云隙,露出一两颗星星。整夜守在甲板上的预报员刘玉栋首先发现这个迹象,他飞奔着去告诉许经林。全船都惊动了,奔向各个甲板层,翘首苍天。这时,天,终于开了一条大缝,一颗颗星露出来,调皮地闪烁着。航海干部们认得出那是“心宿二”、那是“大角”,那是巨蟹座,那是仙女座……凌晨三点钟,天,完全开了,深黑色的天空,繁星闪烁,微明的洋面上,轻涌漾动,“向阳红五号”船的甲板上,首先爆出了胜利的欢呼声。

    四、大洋“惊涛”

    18日,“向阳红五号”船的黎明是伴随着快乐一起到来的。蔚蓝色的天空上只剩下相互孤立的一些轻云在飘动着。太阳升起的时候,万丈霞光从海平线上飞起,染红了大半个天空。顷刻,太阳跳出灰色的海平线,霞光被集聚成一道金色的光柱,从天边一直拉到眼前,粼粼地荡漾着。“向阳红五号”船身边的护航军舰“107”号舰、“108”号舰近在咫尺。舰上的信号兵用灯光信号给编队总指挥员和“向阳红五号”船送来了清晨的问候,在晨光中有节奏地闪烁的信号灯,像是拨动的琴弦,让每个人心头的畅快和紧张有节奏地跳动起来。

    政委侯华清组织后勤服务组从凌晨点钟起来做葱肉花卷。这是一种对炊事员来说很费力的食物。首先在前一天就得发好面,剁好肉馅。其次,炊事员要起个大早,把一团面一团面地揉好,揉好了待面松完劲后放半小时再擀开刮馅。将一团面擀开成碗边那样厚的面皮,是一项力气活也是技术活,所以全船00多人能吃到肉花卷是不大容易的事。但是对于远航在太平洋的船员来说,包子、花卷是船上最好的食物。尤其是香葱肉馅花卷,更是公认的“上品”。炊事员宁愿自己辛苦,起个大早,也要让大家吃好,因为他们知道今天大家要干大事,要干让全世界都注目的大事,要干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大事,不能因为肚子问题而干不好啊!

    花卷做好了,早餐因为考虑到值夜班人员的休息,一般不拉铃通知吃饭。可是这一天不一样,这天早晨几乎没有睡觉的,连凌晨下班的人员都起来了。大家都十分兴奋和紧张,又都不说出来。许多人的感觉是:朦昽中一醒来,潜意识中就感觉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便反复地问自己,今天是什么日子?这是在什么地方?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当意识到是什么,在哪里,为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时候,就睡不着了。幸运、幸福、兴奋、希冀,痒痒的,就像经常饿肚子的童年,挨到大年三十要吃团年饭的那种感觉。

    编队总指挥刘道生起来时还不到6点。他是凌晨时得到气象有好转的消息后才睡下。早晨一起来,隔着舷窗看了看天,晴了,他披起单衣就往驾驶台走。海军政治部副主任杨宝镶跟在刘副司令员身后,也上到了驾驶台。刘道生一眼见到政治部主任,就说:“要给他们记功,记大功!”“是,首长!”杨宝镶当然知道,这一整天,“向阳红五号”船是怎样过来的。他们的认真工作,有力的资料保障和正确的预报,将为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的发射赢得什么,天气是一切保障的根本条件,是头功啊!

    “按计划进人阵位,检查各战位的准备情况。”刘副司令命令参谋长张序三向各护航警戒舰船下达进人阵位的命令。

    当地时间上午10点钟,离发射还有4小时,“远望1”号、“远望”号报告已进人预备阵位,在火箭弹道人处的南面漂航,等待发射。“打捞1”号、“打捞”号报告,已进人预备阵位,在火箭瞄准点北部和南部18千米处对应漂航,等待发射。“向阳红五号”船驾驶台上的保密机也传来了从首区到末区的通播信息:“进人4小时准备”

    “向阳红五号”船为完成“580”任务而配备的“保密机”就安装在驾驶台上。保密机里不时传来首区现场指挥人员的声音,而且是全普通话的男中音通播。这种仪器是当时国防通讯技术的尖端科技,经过“向阳红五号”船几次太平洋远洋通信考验和改进后,质量已相当稳定,尽管隔着一万千米,声音还清晰可辨。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保密的,别的国是,也是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进,各舰船进人正式阵位。周围的多国舰船也仿佛闻出点儿味来了,纷纷向试验区靠近。海上指挥部参谋统计,仅17日这一次,试验海区就发现美国和英联邦的侦察飞机17架次,还发现了澳大利亚海军训练舰“00”号,新西兰调查船“莫诺韦”号。18日当地时1时0分,澳大利亚的训练舰突然进人我禁戒区。我警戒军舰“107”号立即起航拦截,并发出信号:“你好!你已进人我试验海域,有危险,请你立即离开!”

    澳舰并不离开,还发来信号:“我不会影响你们的作业。”

    我舰又发出信号:“你已进人到我试验海域,十分危险”

    澳舰又回答:“我们知道有危险,一旦发生不幸,我们自己负责。”刘副司令员判断:船只和飞机不同,一旦数据舱落在外国船只的附近,它是有能力打捞的,到时候要是中国军舰不能及时赶到就不好处理了。要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必须让外国船离开。但这是在国际水域,是公海,不能强行驱逐。他向护航编队指挥部下达命令:“前去继续劝告,拦截!”

    新西兰调查船“莫诺韦”号正在驶近旗舰“向阳红五号”船,只有不到5海里了,“快!108舰上前拦截”!阻止它继续接近。

    “108”舰指挥员告诉“莫诺韦”号:“中新两国人民是友好的,为了你们的安全,请不要进人我作业区。”“莫诺韦”号回答表示感谢,并邀请我海军“108”舰舰长到该船做客。这时距火箭溉落时间已不到1小时。我“108”舰指挥员灵机一动,决定采取邀请“莫诺韦”号船长来舰上做客的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果然“莫诺韦”号船二副代表船长乘橡皮舟,接受邀请登上了“08”舰。“08”舰将啤酒搬出来,招待对方,新西兰船的代表也很高兴,说青岛啤酒非常好,“08”舰就顺势送些啤酒。这艘侦查船有一架直升机,“莫诺韦”号见中国军人很友好,也礼尚往来,启动直升机吊装新西兰啤酒、海军礼品。这样一来二去,“莫诺韦”号就没有能进人我们所控制的靶场区了。

    中午饭过后,天空又突然出现了阴云,遮住了阳光。全船又紧张起来。这时候已快进人一小时准备了,首区发射架上的导弹最后一次检测已经完成,发射架已经脱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员到,快到指挥台。“报告,这只是局部的天气现象,请首长放心,不会影响发射。”

    刘副司令员放下望远镜,“哦,好的!”他不由得再一次看了一下这位气象工作者,说:“你们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我感谢你们!”

    这时,保密机里传来酒泉发射基地“1小时准备!”的声音,海上各舰船的测量雷达、经纬仪、定位仪立即开启,各种颜色的指示灯在恒温的舱室里频繁闪烁。“打捞1”号、“打捞”号、“向阳红10号”船上的遥测、航测直升机进人起飞平台,启动机械、测试仪表,等待起飞的命令。“0分钟准备!”保密机里清澈的男中音响彻海空,叩击着每个人的“10分钟准备!”

    “1分钟准备!”茫茫大洋上仿佛只有保密机的声音,连船机的轰鸣声和海浪拍击船舷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越来越接近发射了,“向阳红五号”船指挥台的空气几乎凝固,全部指战员都屏住呼吸等着。保密机继续播报酒泉发射基地的男中音:“10、9、8、7、6、5、4、、、1、牵动……点火……起飞……”

    “飞行正常……一级火箭脱落,二级火箭脱落……已进人轨道……发射成功啦!”保密机里传来发射基地激动的欢呼声。

    保密发射功这时,“向阳红五号”船指挥台和后甲板上也一片欢腾。远在落点南面的测量船“远望1”号、“远望”号现在正进人了最紧张的阶段。它们要比任何船更早地捕捉到火箭人轨道的信息,以便实时测量到火箭进人落点之前10千米至千米的轨道参数。

    主管轨道参数测量的海上编队副指挥员、测量编队总指挥员田震环站在“远望1”号的中心指挥所里,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荧光屏。在这里,他可观察到火箭进人落区的运行情况。运载火箭按照预定的程序,将在高空中完成火箭级间的分离、发动机关机和火箭头体分离等一系列程序,最后这个弹头将在大气层外依靠惯性向东南飞来,并找到进人落区的人轨点,精确地沿着预定轨道飞完全程,最后在预定区域准确人海。

    但是,对海上测量的艰巨性十分了解的田震环深知,地球在转动、火箭在运行、测量船在晃动、天线在摇动,一切都在高速地互动着。须臾之间,测量人员如抓不到进人落区的目标,就错过了,就失误了,就失败了。这真比大海捞针还要难啊!正因为这样,他主持进行了无数次训练,把所有的人和仪器都准备成双保险状态。

    终于,他听到了基层指挥员惊喜的报告:“遥测收到信号!”“雷达发标“一切正常!”田震环几乎惊叫起来。

    这时,装载在“向阳红10”号船和“打捞1”号、“打搜”号船上的4架直升机起飞了,打捞快艇、船载救生艇、橡皮艇也启动了!他们全幅武装,并带着良好的救生设备分别向一个指定的目标海域驶去。

    从点火起飞到火箭进人太平洋上空约9分钟左右。当地时14点9分,从“向阳红五号”船后甲板西北方向的上空望去,一个流星般的火球出现:“看到了!看到啦!”分不清是谁在叫,接着大家一齐叫着“看到啦!看到啦!……”眨眼间,火球变成了一个亮点,后面还拖着一道白烟,迅速地从西北到东南划过有几块白云的蓝色天空,紧接着就听到沉重的“咣一”的一声,溉落在离“向阳红五号”船约0千米的海域,溉起了现在,人们可以静下心来思量一下,刚对1贱人大洋的是一个什么东西。

    1965年,第七机械工业部制定了“8年4弹”规划,其中将计划研制的洲际导弹命名为“东风5号”。

    1966年5月,开始洲际导弹总体方案的设计。1970年春,在北京市11个工业局、5个区、6个大专院校以及中央1个部和民航在京的所属工厂共116个单位的支持下,开始科研生产大协作。1970年6月,完成洲际导弹技术设计。1971年月,完成第一枚洲际导弹遥测弹各种试验和总装。“东风5号”导弹为二级液体洲际导弹,全长5米,最大直径5米,总重190吨,一级起飞推力8吨,二级发动机真空推力7吨,二级游动发动机推力48吨。火箭可携带一枚000千克、威力为00400万吨当量核弹头,但这次试验用的火箭弹头是按核填料的比重装人的填料。这个庞然大物每分钟平均以00多千米的速度飞行进人大气层后以重力加速度溉人大洋,“向阳红五号”船的“5甲”雷达测到,弹头人水时溉起了80多米高的水柱。各测量点测到的位置,通过卫星定位换算得知,我国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命中预定弹着点,误差未超过500米。这就好比一支步枪,在100米之内,一发击中了靶心上的一根针一样准确。

    “发射成功!准确命中!”甲板上、舱室里雷鸣般地欢叫起来。

    五、“抢”回数据舱

    我国第一枚向太平洋发射的“东风5号”运载火箭进人地球轨道重返大气层后,约在距离海面三四千米的高度时,装有火箭飞行重要参数的数据舱,自动从弹体弹射出来,接着这个数据舱打开了橙色的降落伞,连续发出了无线电定位识别信号,穿过云层,慢慢地向蔚蓝色的洋面飘落。收回这个数据舱,这是出航前刘副司令员从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央领导那里拍着胸膛领下来的任务,也是全海上特混编队最重要的、最不能失误的任务。“向阳红五号”船四次赴太平洋,掌握特定靶场的水文要素、地质要素、深度要素,目的也是为这个数据舱的打捞提供条件。在回收、打捞力量建设上,“718工程”为海军建造了“0”号、“506”号打捞船,装备了“超黄蜂”航测直升机、打捞直升机,还准备了“644”工作快艇、船载救生舢板,专门培训了潜水员和打捞人员。海上打捞指挥部设在“0”号上,指挥现场打捞。刘副司令员、杨副司员令坐镇“向阳红五号”船,指挥驱逐舰群严密警戒,一旦发现数据舱,各舰船就必须不顾一切地赶过去控制住,不许任何一个国家的船只和航空器取走数据舱。按刘副司令员的话说:这是中国人的秘密,是中国人的宝贝,是多少人隐姓埋名,艰苦奋斗,甚至流血牺牲的成果,必须万无一失!

    外国船和飞机进人作业海区是有着特殊用意的。外交部已收到一个国家的特别安排,一支由0多人组成的专家队伍已进人海区。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收集中国运载火箭全程飞行的资料和信息,为了保住运载火箭试验数据不让外国人拿走,海军出动了6艘驱逐舰,艘打捞船和4架“超黄蜂”舰载直升机和一批特殊训练过的潜水员、工程技术人员,这已几乎是海军拿得出的全部远洋战斗力量了。除此以外,运载火箭的设计制造专家们还采取了一个“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保险措施。即,所有的条件都不能保证能够打捞回的时候,这个数据舱在4小时之内,可以启动自毁系统引爆,永远地沉于海底。

    尽管如此,许多国家的专家们还是能够想像出他们可能有的运气,万一数据舱落在他们的眼前,抢先一步打捞拿到数据舱并解开了自毁系统呢?海上回收数据舱要比在陆地的可变因多。

    “向阳红五号”船的驾驶台就是海上指挥部的指挥中心,刘副司令员在对讲机旁,直接听取护航警戒编队和测量、打捞编队的现场执行报告。这时,刘副司令员还不时拿起望远镜向预定目标出现的方向遥望,空气依然凝重,指挥中心操作人员各就各位,一片肃静。

    4架直升机已经升空飞抵火箭溉落的方向。“174”号和“176”号两架遥测飞机升空迅速测到火箭溉落时的数据后,已经返航。测量指挥中心现场指挥员向海上编队指挥员报告:“遥测数据已测量完毕!“

    从“向阳红十号”船上起飞的“179”航测飞机,由王恽驾驶着,准确地用电影经纬仪拍摄下了火箭落点的位置,又拍下了数据舱降落的位置,他立即向“17”号打捞直升机机长郭文才报告了数据舱飘落的经纬度和方向。“7”号郭文才机长升空寻找数据舱时,海面波光粼粼,还有太阳的反光,方向也没有搞对,一直没有发现,正着急呢。听到“79”的呼叫,郭文才立即调转机头,向“79”指引的数据舱方向飞去。可是很糟糕,前面出现了一片黑糊糊的雨云。太平洋的天气不是孩子的脸就是给美国人的自由主义同化了,经常是一朵云也能稀里哗啦下起雨来,极没有“规矩”!郭文才想,是绕过去?还是穿过去?他觉得此刻任何东西都没时间宝贵了,从中央领导到太平洋各参试舰船,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呀。

    他一摇手柄,压低机头,朝雨云冲了过去。当他冲出雨云的时候,发现了数据舱就在距离他约7千米的海上漂着,他兴奋得不由自主地大叫了一声“看到了”。这时,担任警戒任务的驱逐舰“1”号、“16”号得知数据舱的飘落地点后,全速向数据舱急驰。作为第二梯队的打搜工作快艇和打搜舢板也一齐向漂落点冲了过去,一幅十分壮美的画卷在太平洋展开。

    在“7”机舱待命的海军某部潜水员刘志友,一身潜水衣把他裹得严严实实,背上还挂着氧气瓶,只有面罩上还能看得出他目光坰坰的眼睛。他目不转睛地扫视着海面。突然他看到了一幅令人心醉的灿烂的画面:橘红色的圆形气囊,带着穿越万里太空的闪亮的数据舱,漂浮在碧波荡漾的太平洋海面上,指示目标的橙色染色剂进人深蓝色的洋面后显得有点绿,染色剂在气囊周围迅速地扩散,好像一个巨大的草绿色句号在海面上漂浮。

    啊,真美!刘志友叫了一声。郭文才迅速把直升机悬停在这个“句号”上,舱门打开了,刘志友只隔它不到0米的空间距离了。他顺着直升机落下的绳子,往下落,落到海面,然后向它游去。这种游泳尽管已训练多次,但直升机旋翼产生的气流可使海上产生78级海况,海上浪涛从直升机悬停的中心位置一直呈圆周形向外涌去。他挂着气瓶的身体好像被海水粘住了似的,前进非常艰难。

    这时打捞船上有人发现,有两架不明国籍的飞机朝数据舱打捞点飞来,已经听得到引擎声了。这是两架美式巡航侦察机,他们不顾中国海上编队的警告超低空进人海区,顷刻间已到达“17”打捞飞机一侧盘旋了。那贪婪的样子就像一只盘旋已久的老鹰终于发现了一只肥硕的兔子一样。

    “快!刘志友,快呀!”似乎全编队的人都在喊。驱逐舰“1”号、“16”号已按预定的部署作好了战斗准备。

    刘道生、杨国宇、张序三等海上编队指挥部首长目不转睛地盯着数据舱降落的方向,他们用望远镜只能看得到“超黄峰”直升机旋停的海域,看得到美国飞机的盘旋,看不清海面上的刘志友。但是他从话筒里听得到前线指挥员紧促的呼吸声。

    “镇静同志们!”刘副司令员及时缓解着一线指挥员的紧张心理,他的想法是,既不要失去战机,又避免擦枪走火,惹出复杂的夕卜事纠纷。

    刘志友紧盯着数据舱,一米一米地向它接近。这时的他还不知道有别国的飞机飞来跟他“抢”呢!但他意念中知道有千万双眼睛在盯着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历史。他几乎把所有的爆发力都用上了,划呀划呀,终于抱住了数据舱,挂上了直升机上的吊钩。挂好后他如释重负看了看潜水表,共用了5分0秒的时间。1980年5月18日北京时间上午10点45分,当地时间下午14点45分,海军潜水员刘志友和他的战友们,在“718工程”最令人担心的环节上,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10分钟后,刘志友和数据舱回到“0”打捞船甲板。

    刘志友带着数据舱飞回打捞船后,美国的两架飞机超低空50米)绕落点盘旋两圈后扔下一个声呐浮标,悻悻地离开了。站在“向阳红五号”船指挥台上的两位司令员和全体指挥人员都捏了一把汗。南海分局跟的划在中北的时知道国上飞机的性能优越:“幸亏准备严密,否则真给美国人抢了去。”这时,接“数据舱完成任务收回”的报告后,刘道生副司令员这时才长长地舒了一气。他下令各分编队各舰船鸣汽笛一长声,以示庆祝。一时间,整个南太平洋落区18艘船舰,汽笛长鸣,欢声雷动!

    苏联的侦察船、澳大利亚的“;了0”训练舰和有关国家的专家们却没有美国人那样灵敏和走运。他们没看到中国的洲际导弹的数据舱是什么样子,也没有来得及哪怕是取走一桶数据舱落点的带染色剂的海水。这些“老外”只当是赶场看了一场唱词、套路都非常娴熟,角色十分道的京戏,虽然没有看懂其所以然,却也是捧了场。的确,他们客观上为中国人进国际舞台的演出捧了场,提供了证明。

    中国的“东风5号”洲际导弹试验成功的消息播发后,美联社发表评论说“它将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洲际弹道式导弹的正式试验,它可以发射到苏联各地,并达到美国西部……这是朝制造同美、苏相同的洲际核武器迈出的重要一步。”联邦德国《总汇手於评论指出:“由于中国有了洲际导弹,中国就在大国的力量游戏中打出了新牌……北京实际上对两个超级大国有了免疫力,无论谁进攻中国,就必须估计到中国核导弹打击给自己力量造成的削弱法国总敎某长甚至感叹说:“这是维护国家独立自由的无价之宝。”198年10月,我国首次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并获得圆满成功。

    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建国5周年的大型阅兵式,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当由拖车载运的硕大的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一“东风5号”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时,人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中国的洲际导弹已经定型生产,进国防部署。中国人的腰杆更加硬起来了!(未完待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