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垂拱二年正月,武则天批准了一个名叫鱼家保的人的上奏,在洛阳城的神庙四周设立了告密用的铜匦。铜区分为四格,东西南北各面均有投书入口,依次为延恩、招谏、伸冤和通玄四门。

    铜匦亦称告密之门,它的设立通过布告昭示天下,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告密和鸣冤者从四面八方朝神都洛阳蜂拥而来,一度将神庙围得水泄不通。

    地方州县的各级官吏莫不谈匦色变,他们不得不用极为小心而谦恭的态度对待那些潜在的告密者,倘若稍有得罪,这些人便会立即踏上前往洛阳的道路。这些告密者大都是一介草民,不过,他们的告密文书一旦受到朝廷的重视,官吏们轻则获罪下狱,重则人头落地。在朝廷内部,情况亦是如此。朝臣之间互相猜疑,彼此提防,惶惶不可终日。有些人仅仅因为同僚冷眼相视,便疑心对方告密而抢先下手。到了垂拱二年的秋天,朝廷大臣就已养成了上朝之前与妻子诀别的习惯。

    武则天除了命令正谏大夫亲自接待那些奉旨告密的民众之外,自己和上官婉儿也时常于早朝之后来到紫宸殿,破例接见告密者。不久之后,武则天就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告密者的日益增多,罪犯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多,而主管诉讼的司刑寺和各级州衙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武则天在朝中新设肃政台。肃政台御史集调查、搜捕、审讯、施刑数职于一身,即便处死朝廷要犯,亦无需向武后通报。除此之外,为了缩短诉讼程序,武则天感到必须任用一批严酷的官员执掌法律大权。很快,武则天就亲自在告密者中挑选了索元礼、来俊臣、周兴三人担当要职。

    武则天的这一措施不久就遭到了一部分朝臣的竭力反对。御吏许有功、杜景俭,尚书省补遗陈子昂等人相继上奏,他们认为武后大开告密之门,任用酷吏的结果导致了先帝法律的名存实亡。朝廷及地方州县的官员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眶毗之嫌,即称有密,一人被讼,百人满狱,”从而使诬告,自相仇杀之风假太后圣名大行于天下,国家似乎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

    武则天对于这些言词锋利,直言犯上的奏折似乎并不在意,她下令将许有功等人贬往外地,而对他们遭受贬谪的原因未加任何说明。倒是这年七月发生的一件小事引起了武后的不快。

    有一天,太子通事郝象贤被周兴控以谋反之罪,在他被押往曹市斩首的途中,郝象贤见己已必死,便索性对武后破口大骂,并将武后与冯小宝私通等丑事尽数抖搂出来。武则天自然怒不可遏,命令手下将郝象贤碎尸万段,与此同时,她又暗中颁布谕旨,以后在处死罪犯时,一定要用小木球堵住他们的嘴巴。

    在上官婉儿看来,武则天在任用了索元礼、来俊臣等人后,全国上下似乎都被卷入了一场恐怖之中,她从上朝时官员们的脸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连日来朝廷的混乱局面使她目眩神迷。不过,武则天看上去倒是春风扑面,踌躇满志,自从冯小宝入有以来,太后素来忧郁的脸上再度容光焕发,而她的心思似乎也越来越让人难以琢磨了。

    垂拱三年二月,武则夭接受了礼部尚书武承嗣的建议,下令将乾元殿拆除,在其旧址上修建明堂,作为盛典时大宴群臣的场所。武则天将督建明堂之任交由冯小宝一手操持,不多久,修建明堂所需的树木和砖石便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送往洛阳。

    一个晚春的午后,武则天偕同婉儿乘坐一辆马车去明堂工地察视,在路途中,上官婉儿终于有机会向武后委婉地提出了自己心中积压已久的疑惑。

    “近来,各地官员上奏弹劾索元礼等人的文书接连不断,在太后的书案上现已堆达数尺之高”

    武则天似乎正在想着自己的心思,婉儿的话并未引起她的注意。

    “我听说,来俊臣等人还编列了一则罗织经,供审讯罪犯之用。”

    “哦,还真有这样的事?”武则天说“你不妨说几段让我听听。”

    上官婉儿便将她熟记的罗织经从头至尾背了一遍。

    “死猪愁,求即死是什么意思?”

    婉儿道:“这是刑法的一种,意思是,倘若犯人受到这种刑法的逼供,便像死猪一样面露愁态,但求速死而已”

    武则天朗声大笑:“真亏他们想得出来。”

    “太后,我近来时常在宫中听人说,您在任用来俊臣等人后,大唐王朝沿用百余年的法律都已废弛了”

    “法律?”太后冷笑道“世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法律,以后也不会有。”

    “可是”

    “婉儿,你现在还小,”武则天温和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说道:“有些事情你以后慢慢就会明白的。”

    谈话间,明堂工地已在眼前。正在忙乱中的官员和民扶看见太后的马车来到,便纷纷跪伏在道路的两旁。一阵和风吹来,山野中养麦和花草的香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婉儿见太后困倦顿消,兴致勃发,便又说道:“启禀太后,婉儿尚有一事不明,还望太后点拨”

    “你说吧。”

    “御史许有功、杜景俭、李日知等人曾在公开场合对您出言不逊,并在私下里辱骂太后,太后为何不借机将他们一并除去?”

    武则天正色道:“婉儿。这些人都是我朝难得的忠臣,他们的意见也不一定没有道理,只不过不合时宜而已,我若将他们一一杀掉,日后谁来帮我治理天下呢?”

    “太后的意思是不是说,您现在任用来俊臣等人只是权宜之计?”

    “婉儿近来越发长进了,”武后且赞许的口吻对她说“所谓的忠臣叛逆都要依时而定,虽然眼下朝廷内外一片混乱,但澄明的日子也已指日可待了。你要将目光放远一点,在处理目前棘手事情的同时。也要替日后稍作安排”

    武则天在上官婉儿的搀扶下从马车上下来,她没有理会那些前来问安施礼的官员,而是驻足朝远处眺望,难以数计的民扶蚁聚在工地之上,一座巨大的建筑物的雏形已隐约可见。在它的背后,大片开阔的麦地吐锦堆绣,令人赏心悦目。

    几名官员牵来了两匹天山良驹。武后和上官婉儿骑马慢慢越过一道缓坡,朝野外走去。一队侍卫远远地跟在她们身后,密切注视着山野里的动静。婉儿紧紧地伴随着武则天,来到了山坡上一条黝黑发亮的小溪旁。

    “婉儿,你在想什么?”武后回头看了看她。

    “我在想,太后在朝中的宿敌,无非是李唐王公门阀而已。如今太后大开告密之门,选用严酷的官吏,这不等于是打草惊蛇吗?他们感觉到风声日紧,便暗中隐伏不动,太后又如何能将他们除灭呢?”

    武后笑道:“婉儿果真是聪明伶俐,我当初将你选入内宫与我相伴,看来没有看错人。你说得很对,那些人目前的确兔子一样藏进了草丛之中。不过,他们已经受到了惊吓,他们的神经已像琴弦一样纤细,必然会在惊慌之余丧失判断力,我只要往草丛里丢一块石头,他们就会四下溃散,夺路而逃”

    武后拽住了马头,似乎又想起了另外的什么事,她遥望着山下的人群,忽然问道:

    “婉儿,你看到怀义了吗?”

    四

    垂拱四年春未,一个名叫唐同泰的人进宫面见武后,他突然来到内宫并非前去告密,而是来向武则天报告祥瑞之兆的。一天傍晚,唐同泰在洛水河边漫步时发现了一块紫色的石头,上面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大字。武则天从唐同泰手中接过瑞石,细细察看。经过长年河水的冲刷,这枚石头晶莹剔透,形同美玉,只不过上面的字体依稀显出新刻的痕迹。

    武则天会心一笑。类似这种石头,她已接到过好几件了。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报瑞的吉兆从各地传向洛阳,像母鸡司晨,桃花冬放一类的绿章青藤早已压满了她的书案。在武后看来,近来祥瑞之兆纷涌迭现,不论出于巧合,还是出于人为,它至少预示着朝廷内外改朝换代的民意已蓬勃滋长。

    武则天立即将这枚瑞石赐名为“宝图”将唐同泰擢升为游击将军。

    五月末,武则天下达了一道诏书,命令各州都督,刺史以及李唐宗室外戚齐集神都洛阳,准备于七月间前往洛水岸边举行盛大的拜洛大典,就在拜洛大典的准备过程中,一封告急文书由百里之外的通州送达武后手中:李唐王室的叛乱突然暴发了。

    太宗皇帝的兄弟韩王元嘉,霍王元轨,常乐公主以及宗室诸王早被朝廷近来的一系列告密捕杀之风搅得惶恐不安。他们知道,武则天下手将他们除灭,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年年初,洛阳传来的消息称,武则天将利用明堂竣工典礼之机,将李氏王室一网打尽,更坏消息接踵而至:武则天在宫中大祭祖庙,灵牌上溯四十代,即将改唐为周;大和尚薛怀义正与一班僧侣日夜密商,编修佛爷转世的经文;武承嗣命人在一枚紫石上刻下“圣母临人”的预言,密使唐同泰晋献武后

    到了五月末,情况似乎更为明朗了。武则天将于七月间举行拜洛大典,并命诸王前去参加,一场屠杀看来已在所难免。

    唐室王公之间彼此密书往来,谣言四起,除了在“如欲活命,勿来京都”一项上达成了一致意见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应急办法。

    起兵征讨的信号是由韩王元嘉之子、通州刺史黄国公首先发出的。垂拱四年六月,他给越王李贞写了一封信,信中称:“内人病渐重,恐须早疗,若至今冬,恐成痼疾。宜早下手,仍速相报。”随后,他又伪造了睿宗的玺书:“朕被幽禁,尔等宜各发兵救我”这封用暗语写成的密信与伪诏一起很快就送到了越王李贞的手中。

    李贞之子琅琊情急躁,鲁莽,他立即致函各王迅速进兵京都,自己则带领刚刚招募来的五千兵勇率先攻打济州。

    当琅琊王冲起兵的消息传到神都洛阳,武则天井未张皇失措。她只是轻轻地叹息了一声,对上官婉儿说道:“看来,拜洛大典只得推迟了”

    武则天命张光辅为督军节度,率领十万大军西出洛阳,平叛诸王之乱。

    七天之后,琅琊王冲于济州兵败身死。李冲的战死使得越王李贞、常乐公主等人决定孤注一掷。尽管大部分工室都督在惊恐之余徘徊观望,他们还是仓促起兵。不到十天,越王李贞兵尽粮绝,在豫州城外自杀身亡。至此,历时十七天的诸王之乱如昙花一现,遂告平息。

    讨武之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即被平灭,也出乎武则天的预料。这次事变中泄露出来的某种信号使武后兴奋不已,李唐王朝看来的确气数已尽,尽管叛军打出了匡复唐室的旗号,但天下臣民竟无人响应,它使武则天清晰地看到了人心的向背。

    在叛乱之前蠢蠢欲动,在发轫之际左顾右盼,力求自保的诸王宗室未能逃脱厄运,韩王元嘉、鲁王灵等人被押回东都,在秋官侍郎周兴的逼令下,相继自杀。

    十二月二十五日,武则天在洛阳南效的“圣图泉”畔举行了盛大的拜洛典礼。在破晓的晨光中,洛水徐徐东流,武则天峨冠博带,迎风而立,向着冥冥之中洛神拜谢祈祷。几乎在拜洛大典举行的同时,一场更大规模的杀戮也在迅速进行之中:

    霍王元轨、纪王慎在流放途中被杀;

    东莞公融及江都王绪被斩于曹市;

    济州刺史薜顗、其弟薛绪被杀后,尸体暴晒示众;

    常乐公主在狱中饮鸩自尽。

    五

    垂拱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明堂终告落成。这座富丽堂皇的巍峨宫殿在竣工后的第二天即迎来了成群的赤雀,它们啁啾着盘旋于明堂的金顶之上,久久不去。翌日,几只凤凰飞临明堂西侧的御花园,最后落在了肃政台院内的一排桐树上。皇宫内外的许多目击者自称看到了这一奇妙的景象,武则天遂下令将明堂改名为万象神宫。

    次年的正月初一,武则天第一次穿上了象征天子之尊的衮冕,在万象神宫举行祭奠大礼,随后,她在侍女们的簇拥下登上洛阳宫正门的殿楼,接见文武百官。这是一个大雪初霁的清晨,洛阳城中的树木,街巷和房舍上依然一派银白,鼓乐声中,盛装的朝廷大臣在宫外的广场上一字排开,肃然站立。武则天俯瞰着远处重重叠叠的宫墙门楼和苍凉的烟树,一度忘了自己置身于何处。此刻,她仿佛正在遥远的巴蜀利州,跟着母亲去道观访仙;又好像正走在前往长安的路上,瓢泼大雨将她的轿帘打湿;有时,她感到自己正在感业寺中的水井边梳洗,索枯的钟声送来桂子的清香现在,她再也不是一个没有名分的异族女子置身于李唐王室,而是名正言顺的武氏,不久将建立新朝,君临天下。

    不过,武则天并没有立即登上皇位。从垂拱五年元旦到天授元年正月,武则天似乎再次陷入了令人茫然不解的等待之中,仿佛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在故意推迟一场盛筵的到来。当上官婉儿不断催问她何时登上皇位时,武则天说:“现在已不是三年前了,如今即使我不想当皇上,恐怕也不行了。”

    载初元年七月,在明堂潜心修行的十位高僧联名向武则天进献了一部大云无相经,据大云经所载,武则天作为当今圣母,实为净光天女下凡转世,当王天下。武则天即刻将大云经颁行全国各寺院,并饬令在洛阳和长安修建大云寺,为收藏佛教经典之用。大云经的注疏者,云宣和尚等九人均被赐紫红袈裟,位袭三品县公。

    九月,长安人傅艺游率九百人长途跋涉来到洛阳,在洛阳宫门外恳请武后登基,傅艺游向武则天奏道:“李唐运数殆危,改唐为周势所必然,当今太后为千古一人,光风霁月,上应天意,下合民情,理当即速登基”武则天深为感动,她虽然照例谦谢不受,但还是将傅艺游封为鸾台侍郎。

    一个月后的一天,武则天正在宫中午眠。忽听宫外有鼓乐之声隐隐传来,武后颇为诧异:今日宫内本无大典,何来喧嚷之声?她正要叫来侍从询问,上官婉儿已入门禀报:皇宫外聚集了一支万余人的游行队伍,他们敲鼓击磐,绕着皇宫游行请愿,恳求太后改朝换代。武则天在昏沉的睡意中由婉儿搀扶着,再次登上则天门楼,接见游行民众。

    在游行队伍中,有商人、僧侣、官吏和普通百姓,他们打着彩旗,载歌载舞,站在远处观望的人更是难以计数,很多人似乎正从街市两侧的遮棚下跑出来,加入游行队伍。武则天见状不禁悠然动容,泪如雨下。

    可是,武则天的这一美妙心境并未维持很久,当她发现自己的侄子武承嗣站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时,心中突然掠过一丝不快。几个月前,僧侣们向她进献大云经时,朝中就有人怀疑它是薛怀义所指使。现在,武承嗣在游行民众中招摇过市,看上去非常扎眼。武则天兀自叹道:这个武承嗣看来日后难成大器

    当天晚上,武承嗣带领二十多位各界请愿代表来到贞元殿,将数本绿色的奏折递交武后,奏折上有六万余人的签名,这些签名者除了文武百官之外,还有帝室宗亲,四方百姓和边夷酋长。稍后,皇子旦的表章也送到武后手中,他恳请母亲即刻登基,并赐自己武姓。

    到了午夜时分,武则天方对殿外跪请不辞的文武百官们说:既然众愿难违,登基一事我可以考虑

    武则天一言既出,群臣莫不涕泪横流,叩首称谢,一时间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群臣退去之后,武后将承嗣单独留了下来。武承嗣原本指望姑妈给他连日的奔波辛劳予以奖赏,没想到武则天只是对他冷冷说道:“你身为皇室内戚,堂堂礼部尚书,居然在请愿者中抛头露面,简直是不伦不类。”

    九月九日拂晓,武则天在装饰一新的明堂里举行了即位大典,改唐为周,改年号为“天授元年”大赦天下,全国欢宴七日。九月十三日,武则天下诏褫夺唐室王公的爵位,封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并建武氏七庙,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追封五代。

    九月十四日傍晚,千金公主再一次来到了武则天的寝宫。武则天考虑到也许是自己近来废黜李唐王室,整肃李党残余之事使她受到了惊吓,便对她温言劝慰了一通,并赐其武姓,将她收为义女。武则天并不知道,千金公主此番求见,完全是为了另外一件事。

    在她与已故太史令李淳风密谈时,李淳风曾偶尔提到狄仁杰这个名字,并预言此人将在日后平灭武氏,匡复唐室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当时,千金公主只是姑妄听之,未以为意。昨天上午,当她从一位远亲的口中再次听说狄仁杰这个名字时,她几乎被吓了一跳:狄仁杰不仅存在,而且,在越王贞死后,他已递补豫州刺史

    千金公主大概担心这样一个不祥之兆与武则天登基之初的喜庆气氛不太相称,她与武则天说了一会儿闲话之后,便起身告辞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